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為致敬援漢醫務人員,武漢晩報聯合全國晚報聯盟,共同發起“幸得有你,山河無恙——醫師節致敬”大型采訪活動,還原了100位援漢醫務人員的故事,再現其抗疫心路歷程。本報記者采寫的李永春和陸學超醫生事跡登上了《武漢晚報》,讓青鄂兩地再一次情相牽、心相系。
聯動
青鄂兩地再次情相牽
“你好,我是《武漢晚報》記者,我們發起了醫師節采訪,要還原100位援漢醫務人員的故事,我們想通過你采訪青島的援漢醫生……”8月18日中午,記者接到了從湖北武漢打來的電話。接到了采訪邀約,記者立刻想到了正月十六出征前往武漢的山東省第七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們出征時的模樣、奮戰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故事、凱旋歸來時送行的武漢市民與醫務人員等畫面,都像過電影一般在腦海中浮現。最終,記者采訪了兩位最具代表性的援漢醫生——市立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李永春和海慈醫療集團國家級中醫重點學科肺病診療中心副主任陸學超。李永春曾帶領團隊在病區創下“青島奇跡”,陸學超則發揮中醫特長,所在的病區是中醫藥參與率最高的。再一次回眸援漢的經歷,李永春副院長說,“我是一個呼吸科醫生,非典疫情時如何選擇,今天仍然堅持這樣的選擇,這就是我們的職業和職責。”武漢之于陸學超是第二故鄉,研究生就讀于湖北中醫藥大學,對這座江城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他看來,武漢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馳援武漢是醫者的使命擔當。
《武漢晚報》在本次大型采訪的開篇寫道:全國城市晚報的記者在第三個中國醫師節前夕,走進醫院、走近援漢醫護。在他們的筆下和相機里,參加武漢抗疫的中國醫師們是“大醫精誠”的踐行者,也是“醫者仁心”的詮釋者,始終與生命相握,與生存相息。他們筆端再現的援漢醫療隊員抗疫故事,更讓一城百姓永志不忘,救命之恩!
全國城市晚報記者筆下的100位抗疫醫生是4萬余名醫務人員的縮影。他們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來時暖江城,歸時江城暖!全國城市晚報記者通過采訪和報道,也向為武漢拼過命的醫護人員傳遞好消息:孩子們已平安回到學校、劇院影院開始對外售票,旅游景點重新開門迎八方客,武漢重振的號角已經吹響。
李永春
最不放心的患者康復了,我們的心才踏實
李永春。
武漢會戰50天,青島市市立醫院率隊的5家醫院、132名隊員組成的山東省第七批援鄂醫療隊青島二隊共接診病人104名,其中重癥和危重癥96名,輕癥8名。其中3名病人轉院,其他病人全部治愈出院。有著豐富呼吸科臨床經驗的李永春率領醫療隊創造了五個“零”的青島奇跡:患者零死亡、零插管,零事故、零復發,隊員零感染,讓“青島二隊”成為了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國家援鄂醫療隊中收治病人過百且零死亡的唯一醫療戰隊,先后被《央視新聞》、《人民網》、《人民日報》、《湖北衛視》等多家權威媒體報道。今年7月,武漢市總工會授予36個集體武漢市工人先鋒號的榮譽稱號,山東省第七批援鄂醫療隊青島二隊位列其中,也是山東援漢醫療隊中唯一受表彰的隊伍。
8月19日,記者聯系李永春副院長時,他還在忙著醫院的管理工作。“回到青島后,我們和武漢一直保持著‘最實在’的聯系:在朋友圈看到醫院學科有進步、武漢城市有新動態,趕緊點贊;得知我們治療過的患者康復得非常好,大家都非常高興。”李永春副院長還記得,醫療隊完成援鄂任務返回青島時,最放心不下的是一位62歲的患者馬婆婆。她經過治療病情好轉,轉入了輕癥病房治療。直到聽隊員們說馬婆婆身體康復了,李永春副院長才真的放下了心。“真的是放心、高興。馬婆婆是我們醫療隊最盡心、最費心的一個患者,當初我們集體討論,沒有氣管插管,沒有機械通氣。”這是李永春副院長在醫療隊工作群里寫下的話。
陸學超
有機會一定要再去武漢看一看
陸學超(左)。
“早上7點半就到醫院了,上午要做5個電子氣管鏡檢查與治療,其中有個患者病情有些復雜……”8月19日中午12時30分,記者聯系到了陸學超副主任,他還沒來得及吃午飯。從武漢回到青島后,他的工作狀態一直是這樣,每天忙著為患者解難題。說起武漢,說起曾救治過的武漢患者,陸學超副主任至今還記憶猶新。“有個50多歲的患者,她的愛人去世了,當時我們剛接管這個病區時,她的情緒很低落,治療也不是很配合,畢竟打擊太大了。”陸學超和隊員們加了這位患者的微信,平時經常與她溝通,安慰她、鼓勵她,慢慢從低谷中走出來。通過50天的朝夕相處,這位患者的身體恢復順利。3月31日,山東省第七批援鄂醫療隊青島二隊返回青島。一個月后,從武漢寄來的錦旗送到了海慈醫院、市立醫院。“這位患者使用中藥治療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我們的交流多,包括回到青島后,也會通過微信聯系給予治療指導,她多次向我們表達過感謝,其實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陸學超說,看到患者恢復健康,這是他最大的心愿。
對武漢有著深厚的感情,陸學超告訴記者,他一定會把武漢列為旅游的目的地。“有機會我一定會帶著家人一起去武漢,去看看我曾經上學的地方,去看看我和隊友們曾經奮戰過的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再去看看黃鶴樓……”
新聞內存
他們是當之無愧的“青島楷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青島市累計派出援鄂醫療隊員共306人,其中女性202人,男性104人;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22歲,90后95人;中共黨員99人。其中,山東省第七批援鄂醫療隊共264人,在2月8日晚22時接到組建命令,各有關部門、區市連夜緊急籌措防護服、N95口罩、護目鏡等醫用防護物資,開展醫療梯隊構建、人員選拔、物資準備、專項培訓等工作,僅用9個小時集結完畢,一夜成軍,于2月9日上午7時正式出征馳援武漢。該批醫療隊由來自青島的6家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其中,青島大學附屬醫院132人組成山東省第七批援鄂醫療隊青島一隊;青島市市屬公立醫院132人組成山東省第七批援鄂醫療隊青島二隊(青島市市立醫院48人、青島市中醫醫院30人、青島市膠州中心醫院26人、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16人、青島市第六人民醫院12人)。兩個醫療隊分別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1病區10樓和9樓的兩個重癥病區。經過50天的日夜奮戰,圓滿完成各項醫療救治任務,累計救治患者201人。 青報全媒體記者 于波
責任編輯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