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場嘉賓】
盛建平,青島富源路小學專職心理老師,正高級老師,首都師范大學和青島大學校外研究生導師,青島總工會特聘心理專家。
問:孩子今年上初二,因為不停地玩手機,我一氣之下沒收了他的手機,結果孩子情緒失控大喊:“去死吧! ”我一生氣打了他一巴掌,為什么我和孩子的關系會變成這樣?
答: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自我認知與外界認知產生很大的偏差,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是我不夠好嗎?這時候他又會產生自我保護,既然外界對我的認知不夠好,那我就要防御和抵抗外界的評價與規則,從而保護自己的自我認知。這時候他要防御和反抗的往往是與他最近的父母或者老師,因為這些人是最容易對他進行評價和為他制定規則的人,所以青春期的父母務必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知性,和孩子建立起清晰的邊界感,否則就會卷入孩子的青春期大戰。在盛建平看來,孩子進入叛逆期就像進入了一個大漩渦,在自我認知的世界里不停地旋轉,試圖在與這個世界的碰撞中找到一個合適的自己。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站在岸邊,理性地看著這個漩渦,在合適的時候搭把手讓這個漩渦停下來,清醒一下,變成平穩的流水,千萬不要在漩渦轉得很急的時候,家長一著急自己也跳下去,那就引發了青春期家庭大戰,不是孩子在過青春期,而是整個家庭在過青春期。當家長和孩子混戰的時候,孩子是得不到家長的理性幫助的,而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發育上并不完全成熟,他們存在既想獨立又渴望幫助的矛盾。作為家長在孩子的青春期不要激惹孩子的情緒,那樣就有可能激發更大矛盾,孩子從青春期的迷茫中進入到親子關系的僵化,甚至產生對外界的退縮行為。其實這個階段他非常渴望外界對他的理解和幫助,從而幫助他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問題。
盛建平建議所以問題中的媽媽,在和孩子發生了沖突之后,不要只是后悔或者抱怨,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了,要尊重孩子的自我認知。當一個孩子不停地玩手機,就有可能是他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我價值,沒有充分的存在感,這時候他就要通過另外的渠道去滿足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去發現新的價值存在,產生新的替代,硬逼著孩子不玩手機,就等于硬切斷了他的自我存在渠道,他很可能發生更加退化和不理智的行為。(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宋振濤)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