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心”的飼料廠產能增3倍
中晨康地借力工業互聯網優化產業生態圈
“全面升級自動化生產線,公司核心競爭力大大增強了!”在青島中晨康地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慶剛看來,自2005年涉足飼料行業,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操盤”就是2012年在萊西投資330萬元為自家飼料廠“換心”。時至今日,圍繞這一自動化生產線,汪慶剛累計投資已超700萬元,但嘗到甜頭的他尤感不足,仍在不斷追加投資,意圖借力工業互聯網打通產業生態圈上下游鏈條,做強、做久自己的飼料企業。
工人減半,日產量反增三倍
玉米等原材料由筒倉經粉碎機粉碎,再進入配料設備進行自動配料……在中晨康地生產車間的中控室內,伴隨工作人員輕輕按下按鈕,一條涉及投料、粉碎、配料、混合、制粒等程序的自動化生產線上各類機械設備開始有序作業。
記者留意到,除了持續不斷的機械轟鳴聲,在這處生產車間,從原材料的投料,到最終成品運往倉庫儲存,鮮有工作人員身影。細數下來,從原料到裝包,這條每小時可產10噸飼料的自動化生產線,配備的生產人員竟只有10名。他們的工作主要涉及部分個性化產品原材料的投料及成品飼料的封袋。而在封袋后,幾年前還需人工挪運的環節,此時已被碼垛機器人代替——等候多時的機械手將一袋袋飼料“抱起”,將其有序擺放在一旁的托盤上,等候集中轉運。
“飼料行業正面臨大發展、大競爭、大淘汰的格局,要想在這行活得久、活得好,就不允許企業抱殘守缺。”汪慶剛表示,投資升級自動化生產線的初衷就是為了通過提高效率、增強品質,在行業競爭中站穩腳跟。當時有兩條路擺在汪慶剛面前:或者適量投資,建半自動生產線;或者咬牙堅持,建全自動生產線。顯然,他選擇了后者,“一步到位,要做就做最好的。”
首期330萬元的投資沒有令汪慶剛失望,通過對標國際領先水平的飼料加工工藝、引進瑞士布勒全自動生產線,中晨康地生產的飼料產品受到客戶廣泛好評,迅速打開市場。這也成為其圍繞自動化生產線持續追加投資的最大底氣。
“過去我們的客戶多為中小型養殖場,生產線升級后,規模養殖場客戶的數量增加了三成還多。”據汪慶剛介紹,生產線運行后,企業負責生產的人工成本減少過半,運營成本降低了40%,而公司整體生產效率卻提升了23%、產品周期縮短了30% 、日產量達到之前的3倍多。此外,企業產品品質也顯著提升,合格率達到99.9%。翻看2020年企業經營業績表,汪慶剛笑容愈發燦爛——2020年,中晨康地銷售額近億。
欲借工業互聯網實現倍增
以構建自動化生產線為契機,中晨康地正逐步向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飼料生產企業轉變。根據汪慶剛制定的發展藍圖,未來5年,伴隨企業持續擴大產能、降低成本,中晨康地產品年銷售額將達到2億元。
從1億元到2億元,要實現這個目標,中晨康地還有不短的路要走。綜合行業發展大勢,汪慶剛將目光投向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工業互聯網,意欲借此突圍。
2019年,中晨康地創建“阿什倍爾”品牌,為豬場客戶提供頗具功能性的母豬料產品。其中懷孕母豬料AP10是中晨康地正全力推廣的一款產品。這是面臨整個行業的充分競爭時,汪慶剛在細分市場做出的關鍵布局。“在如今的‘金豬時代’,能繁母豬的重要性不亞于‘搖錢樹’,我們的功能性母豬飼料就是要讓這顆‘搖錢樹’更加茁壯。”汪慶剛笑著說。
經過兩年推廣,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該產品的推廣進度卻依舊受到了限制。“我們的產品價格高于市場常規產品,想要得到養殖戶認可,就必須讓他們切實得到實惠。”汪慶剛表示,這需要大量數據加以佐證,而數據的采集則是一項極其繁瑣的工作。僅僅一組成熟的數據,就需要匯集能繁母豬兩個生產周期(約300天)的生產檔案。
這些年來,中晨康地通過“笨辦法”積累數據——為現有客戶的養殖場制作生產檔案、采集數據。如果只是小規模推廣,這或許已經足夠,但要適配企業立足山東、布局全國的遠大目標,則顯然還需要更多數據來說服更多養殖戶。
“要想提升產品的推廣效率,我們急需大量能繁母豬的生產數據,如果能夠借力工業互聯網打通養豬業生態圈的上下游鏈條,一切難題都將迎刃而解。”汪慶剛說,隨著經濟發展,飼料行業形勢同樣不斷變化,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令他眼前一亮。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優勢,未來,中晨康地可以清晰了解客戶消費的痛點,并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建立自己的技術服務體系,在技術升級的基礎上做到市場升級,更好地搶占市場,贏得客戶信賴。
汪慶剛稱,未來若干年里,除企業賴以為生的生產工作外,中晨康地將持續加大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投資。(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衣 濤)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