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征文的題目是《__,讓我愛上傳統文化》。可以寫家中一個富有文化味的物品,比如瓷器、老家具等;可以寫學會一個禮儀;可以寫學會一項技能,如毛筆字、篆刻等。發掘背后故事,抒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贊美。
品茶
青島實驗二中 孫瑋涵
我因為品茶而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從古到今,有許多文人墨客贊美過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四次去龍井茶區視察,品嘗龍井茶,贊不絕口,并將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大振,揚名天下。我很好奇“御茶”到底是什么味道,于是便把家里的龍井茶拿出來,準備泡上一杯品嘗。剛拿出來的茶葉是深綠色的,扁而脆。水倒進去以后,茶葉幾乎都浮了上去,只有幾片茶葉豎在杯底。輕晃一下杯子,茶葉好像都在跳舞,一會往上飄去,一會又沉下來,像一群芭蕾舞演員,列好方隊在翩翩起舞。此時,龍井茶的顏色變成了淺綠色。
俗話說,品茶就像品味人生。我想嘗嘗這所謂的人生到底是什么味道,就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有點苦澀,但帶點清香,這大概就是人生的苦味吧;緊接著,我喝了第二口,這次味道比較淡,還略帶些甜味;我又喝了一口,茶的苦澀和清香在口中彌漫開來,相互碰撞交織,令人回味無窮,這大概就是人生有苦有甜的滋味吧。
茶是有顏色的。綠茶,讓你仿佛來到茫茫草原;紅茶,人生最美莫過落霞滿天;白茶,皚皚雪野寫滿晶瑩生命;黃茶,黃河黃土孕育了我的靈魂;黑茶,夜越黑離晨曦才越近;青茶,一片青草一樹青葉中有我的青春。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好茶總是先澀后香,人生總是甘苦交疊。關鍵要一一嘗過,細細品味,時時咀嚼,慢慢感悟,有時最苦澀時正是芳香將至,最甘甜時卻苦澀暗藏……
茶的那份青澀幽香,那份清醇雅淡,都令我在驀然回首中感受著那份真諦。所謂“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品茶之道,悟茶之道,就是用雅興去品,用心靈去品。 “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品茶使我愛上了傳統文化,也使我品味了人生。
漢服
膠州七中 姜帆
“在哪里,我的禮儀之邦?在哪里,我的漢家兒郎?我不愿為此痛斷肝腸,不愿祖先的智慧無人贊賞,更不愿我華廈衣冠流落異邦!記住吧,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第一次與這段文字邂逅,便深深愛上了它,也因詩中的霓裳,讓我愛上了傳統文化。
遙望漢服,盛世榮裝,翩翩驚鴻,絕色無雙,或染盡小橋流水色,或勾勒煙花巷陌景,或盛開如白蓮,或綻放如紅梅;遙望漢服,一絲一線,縷縷未斷,綿綿柔長,飄飄若仙,或走過江南的煙雨迷離,或穿梭于北國的雪域之都,或讓青色渲染,或這樣深藍鋪展;遙望漢服,深沉悠久,輕淺淡雅,墨色濃濃,芳香氤氳,或如月清暉盡灑,或如朝陽蓬勃起舞,或如云繾綣輕柔,或如花驚艷絕立。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有多少人身著漢服長大,霧氣浸沒在車馬喧囂的大街上;曾經在這片土地上,一件衣裳走遍了大街小巷,它在宮廷深處被玩賞,惹得一片美聲歡朗,它亦飛進尋常百姓家,為普通姑娘增添姿彩;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漢裝如虹霓非同反響,絲緞悠悠載著巧婦的一針一線,紋飾精琢編織女工的一深一淺。
而今,縱然新時代的浪潮翻涌,我卻依舊不忘那美麗的漢裝。若有一日見到有人穿著漢裝走在街上,請不要投去別樣的目光。他們正努力拾起這份古老的文化,他們正把這美麗的霓裳發揚光大。古老的中華文化理應由我們繼承,那么漢裝,請我們一定掛在心上。
圍棋
青島53中 劉祥宇
一次偶然,我認識了圍棋。我曾讀到《爛柯石》:“仙界一日內,人間千歲窮。雙棋未遍局,萬物皆為空”;杜少陵《別房太尉墓里》:“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陳師道《有道》:“有約不來過月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下棋除了一份閑逸外,對弈中更蘊含了無窮的智慧。對弈時涇渭分明,黑白子錯落有致;講究攻守得當,通觀全局,把握主動攻心為上;常靈感忽至,信手拈來,令人擊節嘆賞。從錯綜變幻的棋局中找出一舉制勝的契機,講究隨機應變,渾然天成;對弈時,表面上只是黑白拼力角逐,內在的卻是兩個人心靈的交鋒。
從5歲開始,我就學習圍棋,至今已達到圍棋業余5段。市賽、省賽、全國比賽,都留下了我比賽時的足跡和汗水。由于我酷愛圍棋,利用暑期還專門去北京的馬曉春圍棋道場,和國道高手們一起學習過圍棋,探討圍棋的奧秘。學習圍棋使我明白了,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取得傲人的成績。一路走來,它給我帶來了堅定的意志和自豪感。
人生亦如棋,其博大精深,猶有過之。謹慎從事,縱然這盤棋再詭異變化,亦能如履平夷。
傳統緙絲
青島53中 徐小茜
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和工藝琳瑯滿目,燦若繁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工藝漸漸被世人遺忘或失傳,比如緙絲。
緙絲是漢族的機織工藝。人通過撥動木條,踩踏木制機器的木板,完全靠自己的想象織出花紋、色澤、圖案,完成一件精美絕倫的成品。緙絲不僅工藝復雜,而且成品價格高昂。你知道嗎?一條披肩大小的緙絲腰帶需要二至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價格達到20萬元。這就是傳統緙絲為什么漸漸退出了人們視線的原因之一。我決定要讓緙絲來個變身!
其一:簡化制作程序。緙絲不像刺繡,直接繡在平面上,所以工藝會更加復雜。如果在木條上畫上序號,將木條分類,哪個是橫排,哪個是縱列,這樣編織者就輕松多了。還要把絲線的粗細做一定的改良。花紋有的厚重,有的細密,傳統緙絲的絲線都是粗細一致,花紋厚的地方就要反復織,花紋細時還得非常謹慎,不能重復織。若是花紋厚的地方用上了粗線,只要織上一遍,就可以往下接著織了。無形中節省了很多時間,也節省了不少成本。
其二:縮短制作時間。緙絲最大的難點就是靠人來想象圖案。緙絲相當于邊織布,邊繡花。在還沒完成之前,誰也不知道作品的好與壞。如果緙絲能像十字繡那樣,照著圖案織,時間就能大大縮短了。
其三:降低成本。如果改進了前兩頂,價格就自然而然地降低,就有更多的人可以買來欣賞了。
不僅是緙絲,許多中華民族有文化價值的手工藝品,也可以搖身一變,讓人們耳熟能詳,讓傳統文化綻放新芽!
戲劇
青島53中 胥子騫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隨著文明的出現就出現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但任何一項文明的發展都是逐漸趨于完善的。中國古代戲劇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
現在也有許多外國人喜歡上中國的戲劇,對中華文化也有深入了解。戲劇,這一中華獨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愛。璀璨的戲劇藝術將會在世界的東方放出光芒!
筷子
青島53中 李欽銘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東西甚至從古時沿用到了現在,筷子就是其中之一。
筷子可以由多種材質構成,比如:木頭、金、銀、象牙等等。筷子的含義也很深厚,據說筷子起源于大禹時期,當時人們對地球的了解還局限于地心說,所以筷子的形狀是一端方,一端圓,這正迎合了地心說的天圓地方。而且筷子還有一個神奇的比例,那就是七比六,這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后來,筷子被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
筷子被大眾廣泛歡迎的原因是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因為所有的食物,用筷子都可以夾到,而西餐的刀和叉,也可以用筷子來替代,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用筷子來吃飯。但使用筷子也有一些禁忌,比如不能一長一短擺在桌邊,因為這代表著三長兩短;用筷子敲碗發出的聲音代表哀鳴。
筷子只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它背后的深奧使我愛上了傳統文化。(本版主持人: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譯心)
責任編輯:張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