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機械加工垂直領域,以裝備全生命過程數據為依托——
智能云科:對話3萬臺數控機床
■專業實訓干部在智能云科參觀學習。
站在上海長陽創谷,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現代化的辦公區域。只有那高聳的煙囪,還能看到過去的影子,并告訴大家:這里曾是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做出過不可磨滅貢獻的老廠房。亦如老廠房煥然一新、升級為高科技產業園區,園區內不少企業在為協助傳統企業的轉型而努力,其中就包括致力于“讓制造更簡單”的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能云科”)。
8月24日,專業實訓干部來到智能云科參觀學習。在舊廠房改造的現代化辦公區里,智能云科iSESOL工業互聯網平臺,實時顯示3萬臺設備運轉的監測數據;在該企業“歷史墻”上,掛著2019年工信部頒發的第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信服務”評估證書;基于“智能終端+工業互聯+云服務”創新模式,該企業不僅入圍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名單,還在市經信委公布的《2019年度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專業服務商推薦目錄》中,占據榜首。
“智能云科iSESOL工業互聯網平臺‘出身’于傳統機械制造,前身可追溯到十幾年前的沈陽機床上海研究院。”智能云科品牌負責人阮慧平介紹,機床是制造業的“工業母機”,數控系統則是機床裝備的“大腦”,而在十余年前,國內的高端機床數控系統幾乎全靠進口。
面對國產高端數控機床市場的空白,2007年,沈陽機床上海研究院初創團隊組建,他們決心研發出一款包括軟件、電子、電器、算法、機械模型等在內的國產高端數控系統。2014年,沈陽機床上海研究院將加載i5數控系統的i5智能機床推向市場,徹底打破國外企業掌控中國高端機床數控系統市場的歷史。2015年,在i5數控系統積累的數據基礎上,智能云科誕生,專注于打造加工領域的云制造服務平臺iSESOL。
“就像給機床安裝了一個全生命周期的追蹤碼,我們可以把機床主軸、進給軸、刀具負載、換刀狀態、故障報警、運行時間、空閑時間等數百個指標實時采集出來。”阮慧平表示,智能云科鍛造了與眾不同的“火眼金睛”——通過協議轉換技術,深入設備內部,讓設備打開“心靈”的窗戶,更全面掌控機器狀態,為生產制造提供更精細更全面的信息。
智能云科的優勢,更在指導企業實踐中展示出來。如iSESOL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出“機床體檢”應用,上“云”的設備可以時時接受“體檢”。“區別于事后維護和存在冗余浪費的預防性維護,利用與機床‘對話’產生的實時數據,智能云科可以為機床量身訂制體檢程序,降低設備維護成本,同時極大地降低設備的故障時間和檢維修時間,這就是預測性維護的價值。”阮慧平說。
當然,隨著產品“私人訂制”的個性化市場需求越來越大,iSESOL工業互聯網平臺也變得更加開放和多元。企業可以像在手機應用商店里下載APP一樣,自主搜索“視覺識別定位功能”,平臺會自動匹配不同廠家提供的不同類型的視覺識別軟件供企業選擇。
據了解,智能云科聚焦機械加工垂直領域,通過工業基礎裝備(數控機床等)的實時互聯技術,推動實現制造過程數字化分享,而其核心,則是以裝備全生命過程數據為依托。為裝備制造商和裝備使用者提供裝備診斷數據和可預防性數據服務;為裝備用戶提供設備管理服務、加工增效服務、工藝數據服務、管理數據服務、加工訂單推送服務;為從業人員提供雙創數據服務……“而最終,則導向為我國制造體系提供系統化的能力提升服務。”阮慧平介紹。(青報新媒體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