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25日2版

參與研發的“智能審圖”系統在全國海關推廣應用,16年來培育出一批業務“專家”“大牛”——
老牟團隊:“傳幫帶”中,永葆技術“青春”
3月11日晚10點30分,裝滿自歐洲進口氧化鋁的集裝箱到達青島港前灣港開始卸貨。10點40分,負責這批貨物通關物流代理業務的中外運倉儲物流有限公司就接到海關貨物放行信息。從到港卸貨到通關放行,僅用了10分鐘。
進口公司不知道的是,這批貨物卸船過程中,路過了黃島海關設在前灣港碼頭前沿的機檢掃描設備,被海關先期機檢系統進行了圖像掃描;公司更不知道的是,海關24小時不眠不休的智能審圖系統,對這批集裝箱貨物的機檢圖像進行了分析和研判,得出了貨物正常的結論,使得貨物得以自動在10分鐘之內放行。
這是青島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再平常不過的一幕。快速、智能化通關的背后,是青島海關運用科技手段的全力支撐,而掌控這一“中樞神經”的,則是一支敢打能拼的科技研發隊伍——老牟團隊。

牟清杰(前排左一)和團隊成員在一起。
3月24日上午,青島海關西陵峽二路辦公樓5樓大廳內,忙碌異常。在這個51人組成的辦公區域內,敲擊鍵盤聲此起彼伏,機房里圍成圈的機器屏幕上字符不斷閃爍,進進出出的人步履匆匆,“沒有完美的個人,但有完美的團隊”幾個大字格外顯眼。
“2005年,為完成海關總署布置的‘H2010工程’(海關綜合業務管理平臺)開發,青島海關技術處黨支部組織以我為首帶著13名技術骨干一起攻關。”青島海關二級調研員牟清杰說。16年過去了,當年37歲的“老牟”真的成了老牟,這個因臨時任務“忙”到一起的一幫人,不斷補充新成員,已成為全國海關系統一支響當當的軟件攻堅開發團隊,也培育出一批業務“專家”“大牛”。尤其是團隊的系統架構師孫學文,已成長為全國海關系統,甚至在IT業界有名的技術專家。2012年,他們一舉獲得微軟舉辦的全國云計算比賽團體總冠軍,孫學文更是勇奪個人總冠軍桂冠。
“‘老牟團隊’成員們常說一句話,‘我們是一幫人做一堆事’,這些年也的確做出了效率。”牟清杰說。2005年以來,“老牟團隊”斬獲全國海關科技創新獎項不計其數。如“H2010工程”全國海關綜合業務管理平臺、金關二期、“H2018工程”等諸多重大信息化應用項目及“智慧監管示范點建設”“大數據攻關”等重大專項工作中,他們都是核心力量。特別是他們參與研發的“智能審圖”系統已在全國海關推廣應用,被海關總署稱為中國海關“一張亮麗的名片”。
“人在一起只是團伙,心在一起才是團隊。”這是“老牟團隊”的一句口號。當年就是技術骨干的牟清杰、孫學文等,仍堅守在技術研發的一線。“我們是用學習保持技術‘青春’。”孫學文說。
如今,團隊中的一些“80后”、“90后”已經能獨當一面,且迅速成為技術研發骨干。“一個團隊十幾年初心不變,你能強烈感受到他們老中青之間的‘傳幫帶’,沒人擺資歷,為了業務都很交心,多的是為技術實現爭得面紅耳赤,多的是為新系統研發通宵達旦。”同方威視技術有限公司的王海常與“老牟團隊”成員打交道,他說,“只要和‘老牟團隊’干過一次活兒,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凝聚力。”
“沒有完美的個人,但有完美的團隊。”盡管同事們經常走過“老牟團隊”工作室,但看到這句話,總還會一如既往地被吸引駐足。
團隊檔案
成立于2005年的青島海關科技處“老牟團隊”,是海關總署首批命名的“全國海關基層黨建示范品牌”。團隊立足海關業務實際,放眼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熔鑄“隨需而動、勇于創新、攻堅克難、敬業奉獻”的品牌精神,用科技之力引領、支撐海關業務創新發展,成效卓著。團隊成立以來,先后獲全國海關首屆“海關榜樣”、全國海關科技創新一等功和山東省工人先鋒號、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是全國海關科技領域的耀眼“明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胡相洋 通訊員 陳星華)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