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3月26日2版

徐連龍讓“蛟龍號”“大洋一號”“天問一號”等重大科考都用上了“青島制造”
把繩子造得比鋼纜還強一倍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蛟龍號”載人潛水任務、“大洋一號”海洋科考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中,都有“青島造”特種纜繩的身影。記者日前采訪其主要研發人員徐連龍時,他正在浙江參加應急安全領域的專家研討會。得知記者的采訪需求后,他顯得很謙虛:“我只是想把事情做好,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p>
徐連龍現為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當年初入廠時,徐連龍發現自己的研發工作困難重重——特種繩面臨國外技術封鎖、原材料封鎖,國內技術理論相對匱乏。即使大學期間修習了紡織類專業,徐連龍也得“從零學起”。2009年,徐連龍接到重要任務,需要在有限時間內研發出一款用于科考船只的“物探纜”,憑著一腔熱血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徐連龍一頭扎進研發工作中。一艘物探船上需要拖著6到12條“物探纜”,每條纜繩至少長6公里。物探纜在深海應用過程中需要懸掛眾多傳感器等勘探設備,為了保證勘探設備上的信號線在復雜深海環境中不斷裂,繩纜的延伸性必須達到鋼纜的級別。
“生產這種纜繩可不簡單,不僅技術被封鎖,原材料也被封鎖,我們光原材料就找了兩三個月?!毙爝B龍說:“每種原材料找到后都要進行試驗測試,還要進行內芯加捻、編織內芯、編織護套等多道工序。當時我們都沒有經驗,在摸索中不知道有過多少次試驗失敗?!苯涍^一年多的日夜攻堅,徐連龍終于研發成功,他研發生產的物探纜強度是相同直徑鋼纜的2倍,重量卻只有鋼纜的五分之一,打破了此類產品只能國外進口的困局。
徐連龍(中)與同事一起查看新一批產品。
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徐連龍所在團隊還參與了“蛟龍號”深海勘測、載人航天飛船、“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等多個國家級項目。除了科技研發,徐連龍對一同參與項目研發的多位老黨員、老專家印象深刻?!八麄儫o私奉獻、嚴謹認真的科研精神值得我永遠學習。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責任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毙爝B龍說。
截至目前,徐連龍共參與申請專利51項,還參與了一項國家標準制定。而現在,他又有了新的任務。
“我們制造的纜繩可以在消防救援、應急搜救這些領域發揮很可觀的作用。”徐連龍說:“作為科研人員,我們有繩索領域的相關技術,盡力承擔社會責任是我們的義務。我們公司也始終堅持實業報國理念,定位于細分市場,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卡脖子’關鍵技術突破保持一致?,F在我正在做應急救援的相關裝備研發,以后也會繼續深耕主業,把繩纜做到極致。”
現在徐連龍所在的技術中心有一批“70后”“80后”的黨員技術骨干,年齡最小的已經是“95后”。徐連龍表示:“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們要通過學黨史、悟思想,不斷提升責任感、使命感。我現在也帶了幾個徒弟,我時常告誡自己,也會跟徒弟說,要永遠不忘初心,秉持匠心,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奉獻在工作中,努力創造出自己的核心技術,打造民族品牌,讓世界都知道中國的繩纜不差于任何一個國家?!?/p>
黨員檔案
徐連龍,男,37歲,現為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曾榮獲“中國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及“大國工匠”“中國紡織大工匠”“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青島市勞動模范”“青島工匠”“青島市科學技術獎”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