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小魚山的咖啡,寫“鬼吹燈”故事
新生代編劇張家誦鐘愛懸疑題材,青島故事浸染城市人文色彩
青島籍明星、青島籍音樂人歷來在演藝圈占據重要地位,而近年來青島籍編劇也逐漸崛起,《地久天長》編劇阿美、《鬼吹燈之龍嶺迷窟》編劇張家誦,都是這個行業的實力派。畢業于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張家誦出生于影視世家,具有深厚的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他常年在中美兩國從事自由制片和編劇工作,擅長懸疑、科幻、冒險等多種年輕觀眾熱愛的題材。2021年,張家誦致力于懸疑網劇的原創題材開發,在他看來,青島擁有發展影視產業的自然條件,又有時尚與工業基地元素,具有濃烈的人文色彩,也使得青島籍編劇浸染在豐富的文化元素里,有條件創作出風格多元的故事。

懸疑劇迎來好時機
2020年開播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大獲成功,張家誦擔任編劇的這部戲被譽為“一部戲救了三個演員”:潘粵明找到了“盜墓”的新戲路,高偉光從高冷公子化身為硬漢“鷓鴣哨”,姜超擺脫了“李大嘴”形象。張家誦熟悉好萊塢影視作品的開發、推廣,去年開始的網劇熱潮,讓他對新生代觀眾的口味有了真切把握。“探險懸疑類是我比較喜歡的題材,包括科幻,也是我從小到大喜歡的題材。我一直想嘗試科幻,但是在網劇領域,科幻類作品較少,成功案例也少。今年我的主要作品就是自己原創的網劇,是懸疑類型。之前IP改編比較多,今年我感覺懸疑劇、原創劇趕上了比較好的時機。同時,我的電影項目也在推進。”張家誦說。迎合新生代觀眾的網劇與衛視時代的劇集有極大差異,“網劇創作看起來是跟平臺打交道,但實際上是讓觀眾買單,網站會采取流量評估的方法,跟電視劇時代的項目評估有很大的差別,制作流程也有很大的差別。網劇現在往精品化方向發展,而電視劇因為各種因素制約,要落后于網劇的發展。”
著名制作人張煒和他的青島名揚影視曾推出過《我們的八十年代》《廠花》等佳作,榮獲“金鷹獎”“飛天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而張煒的兒子張家誦也承繼了對影視題材的熱忱,負笈海外后他對國際影視劇產業有著深入的觀察,“我的創作是想通過作品表達對世界和人生的關切,故事題材給觀眾新奇體驗和視覺奇觀,同時又有人性的表達和社會學的意義,讓觀眾產生共鳴。”主打推理懸疑劇的“迷霧劇場”去年大獲成功,也開啟了一輪新的觀眾周期,“觀眾的喜好會有一定周期性變化。前幾年大家喜歡青春校園愛情劇,去年連續出現懸疑爆款,口味有一些偏移。好的作品會給觀眾打開新的大門,品位也在不斷提高。近幾年的國產精品劇說明,大家對好的影視作品還是有需求的。隨著不斷接觸美劇、韓劇,國產劇也在逐漸向國際標準看齊。”作為編劇,張家誦的案頭劇也有著鮮明的風格傾向,“韓劇《信號》是這幾年熱播的佳作,日劇里的《輪到你了》以及奈飛日劇《彌留之際的愛麗絲》等作品也不錯,美劇里的經典更多了,比如《致命女人》等都是我比較喜歡的懸疑劇。”
讓更多優勢聚集青島
作為老城區長大的孩子,張家誦感受最深的是青島的“色彩”,這些“色彩”也影響了他的創作。“我身邊青島籍的編劇從業者不少。青島是一個色彩很豐富的城市,春天有櫻花,夏天有大海,秋天有黃葉,冬天有白雪,層次感很強。這個城市有很多文化碰撞,有國際的時尚,也有東方的老工業基地元素,在這里長大的孩子眼界開闊,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因而青島走出了很多藝術從業者。”青島的生活也在他的編劇工作里有著或多或少的投射,“小時候的經歷、場景都會投射到編劇的創作里面去。我每年都會回青島,近期比較喜歡的是青島的咖啡店。我2019年創作《龍嶺迷窟》的時候,喜歡去小魚山附近的咖啡館。青島的老街道、老建筑還有咖啡一條街我都特別喜歡。”
在張家誦看來,青島有著跟好萊塢相似的優勢條件,“美國電影產業怎樣從紐約轉移到好萊塢?從電影史來看,電影產業本來主要在紐約,后來因為好萊塢氣候、陽光、戶外拍攝條件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很多電影去好萊塢拍攝。好萊塢也針對電影出臺了優惠政策,導致當時的頭部電影大廠在好萊塢落地,產生了聚集效應,成為美國電影產業的中心。”他認為,好萊塢的成功經驗可以復制,“國內的橫店也借鑒了這些經驗,出臺政策吸引頭部公司聚集,擁有可以重復利用的古裝置景,吸引更多項目和人才。據我了解,青島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我覺得還可以提供拍攝許可的便利,吸引人才的聚集也很重要,比如中戲、北電的人才以及群演、燈光等劇組工作人員,他們的聚集有利于降低拍攝成本,吸引更多影視項目。”(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