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19日5版
傳承紅色基因 堅守使命初心——走進“青島紅色教育基地”
大澤山抗日根據地:銅墻鐵壁,傳奇永續
歷久彌新
1937年全民抗戰爆發后,膠東區黨委根據中共中央洛川會議“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示, 提出在膠東首先創立“大澤山抗日根據地”,然后開辟以大澤山為中心的其他抗日根據地。大澤山抗日根據地建立后,面對日寇瘋狂掃蕩,當地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紛紛成立民兵聯防,配合主力部隊積極開展地雷戰、石雷戰、麻雀戰……雷聲隆隆,亂石紛飛,敵寇人仰馬翻,屢吃苦頭后聞風喪膽。
大澤山地雷戰成為膠東各地民兵學習的對象。其中,高家、韭園、所里頭、南臺、北臺5個村于1941年組成的“高家民兵聯防”名聲最響,有“銅墻鐵壁”之譽。如今,以大澤山區高家民兵聯防抗日斗爭史展室為基礎建造的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每天吸引著省內外、國內外游客前來瞻仰,“高家民兵聯防”的故事歷久彌新。巍巍大澤山,抗戰英雄們的史詩永續流傳。
大澤山高峰聳入云端,把紅旗插上大澤山,
高舉起無數的手,擎起了“三八”鋼槍,
握緊了手榴彈,憑靠九連洞、飛來峰,
掩體隱蔽聳巖屏障天險,
捍衛膠東兵工廠,保衛西海電話班,
決不讓日寇野蠻摧殘!
誓把敵人消滅在大澤山!
……
這首《保衛大澤山》,唱響于抗日戰爭年代,歷經八十年的風風雨雨,仍然是縈繞在大澤山這一抗日根據地的主旋律。大澤山下“銅墻鐵壁”雕塑巍然屹立,“高家民兵聯防”的故事歷久彌新。如今,在整修一新的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里,來自省內外、國內外的游客撫今追昔。會唱這首歌的英雄們逐漸隱沒在歷史中,而這首歌背后的英雄豪情、愛國情懷從未消散。

矗立在大澤山下的“銅墻鐵壁”雕塑。
在建黨百年之際,記者采訪了平度市博物館原副館長高瑞吾。他的故鄉東高家村位于大澤山下,村里的“大澤山區高家民兵聯防抗日斗爭史展室”正是“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前身。作為這塊光榮土地走出來的學者,高瑞吾數十年收集、整理、研究大澤山抗戰史;地雷戰、石雷戰的傳奇,就是從大澤山腳下的村莊里發祥,傳遍膠東各地,憑借一部《地雷戰》成為家喻戶曉的戰爭電影記憶,載入中國人民抗戰史的輝煌史冊。

平度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外景。
保衛大澤山
大澤山,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地區主要根據地之一。它位于平度市北部,群山連綿,溝壑縱橫,非常適合在敵強我弱情勢下開展山地游擊戰。1937年全民抗戰爆發后,膠東區黨委根據中共中央洛川會議“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示, 提出在膠東首先創立“大澤山抗日根據地”,然后開辟以大澤山為中心的其他抗日根據地。高瑞吾介紹,大澤山在膠東地區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控制了大澤山,就能南牽膠濟鐵路,保持膠東區黨委和中共山東分局的聯系;東延昆崳山,控制膠東腹地;西制渤海灣,保證渤海走廊暢通。因此,當時八路軍西海軍分區司令部、中共西海地委及西海行署就設在大澤山下的高家、韭園村一帶,開辟了平(度)招(遠)萊(陽)掖(縣)根據地。”
“當時的西海軍分區司令部就在我們高家村,離我家100多米遠。”高瑞吾回憶,日偽軍先后在大澤山周圍建立了20多個據點,包圍蠶食大澤山根據地,用殘酷的“三光”政策掃蕩,被稱為“八路窩子”的高家村成為掃蕩目標。“我們村222戶,被日本鬼子燒了183戶,殺了14人,最多的一家被燒過4次。1943年六七月份,日本鬼子七天來掃蕩了三次,見人就殺,見到房子就燒。燒掉之后,西海地委組織人從掖縣用牲口運來材料,重建村子。”每次掃蕩都要躲鬼子,一些行動不便的村民只好搬到山洞里居住,最長的住了8年,“我們村好多孩子生在山洞里,村民高天貴跟我同一年出生,父母給他起了一個乳名,就叫‘洞’。”
日軍的暴行并沒有嚇到大澤山軍民。為粉碎敵人的掃蕩進攻,當地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紛紛成立民兵聯防,其中高家、韭園、所里頭、南臺、北臺5個村于1941年組成“高家民兵聯防”,高家村的高祿云任總指揮,韭園村周維緒任副總指揮,一村有情況,五村齊響應。在八路軍西海軍分區和縣區武委會領導下,民兵聯防配合主力部隊積極開展地雷戰、石雷戰、麻雀戰,與日偽軍展開殊死的斗爭。
從鐵雷到石雷
民兵聯防成立同時,民兵們接觸到了上級送來的鐵雷,開始學習地雷戰法。1941年春,掖縣據點的日偽軍計劃掃蕩大澤山,提前得知消息的高家民兵聯防在高家村西岔道口、韭園村西蛤蟆灣埋設三顆地雷,炸死炸傷日偽軍8名,鼓舞了士氣。吃了苦頭的日軍嚴密封鎖,鐵雷無法運進大澤山,于是民兵們自力更生,在高家村東北梧桐澗設立修械所,制造子彈;在高家村西北邊在大疃村設兵工廠,收集生鐵,壓制雷殼,利用硝石、硫黃、木炭自制炸藥、埋設地雷,大澤山地雷戰就此展開。

大澤山抗日根據地民兵使用過的地雷。 王雷 攝
地雷戰讓日偽掃蕩屢遭重挫,于是日寇從青島調來工兵,探出了不少鐵雷。針對這一情況,西海武委會主任傅健吾提議大家研究創造新的武器。高瑞吾介紹,“大澤山到處是石頭,歷史上有放炮炸石頭的技能,又有下地槍夜里打獾、打狐貍的傳統。大家決定因地制宜,利用石頭造地雷。”早期的石雷造形簡單,用鑿子鑿出一個直筒狀,盛藥少、威力小,炸開后就開裂成兩半。韭園村民兵模范張炳春介紹了石雷制作技術,他把鏨子的尖端打一個斜彎,這樣就能鑿出口小肚大、裝火藥多的石雷來。還有的民兵設計在石雷表面鑿出菠蘿狀,這樣石雷爆炸時碎片鋪開面積廣,殺傷力大。石雷試制成功后,迅速在大澤山根據地鋪開生產。當時為獎勵民兵,武委會提出“造一個石雷,獎勵一斤小麥”的政策。民兵們說,“打鬼子不用獎勵我們也干。”婦女老人齊上陣,大澤山石雷登上了抗日戰爭的舞臺。
1941年秋,日偽軍千余人大舉掃蕩,民兵們在高家村西北河灘里布下石雷陣。當敵人陷入雷區后,工兵的探雷器在石雷面前沒了用武之地,雷聲隆隆,石塊紛飛,有50余名日偽軍被炸死炸傷,敵寇抱頭鼠竄。在殘酷的戰斗歲月里,大無畏的民兵們將石雷技術不斷發展到新高度,先后有石雷、連環雷、前踏后響雷、水雷、絆雷、子母雷、膠皮雷、竹霄雷、草人雷等40多種地雷和布雷技術問世。時任膠東軍區司令許世友在回憶錄《我在山東十六年》里詳細介紹了大澤山地雷戰的經驗。
1943年8月,3000多個日偽軍拉網掃蕩,高家民兵聯防和周圍民兵一起用地雷戰配合主力一個排打擊敵人。過河遇見水雷炸、葡萄園里遇見踏雷、掀開鍋有鍋灶雷,推門有門雷,打得敵人一天沒走十里路,最后拖著250多具尸體退回了據點。傅健吾在回憶錄里寫道:“日偽軍在這一仗后哀嘆‘不長鐵腦袋,不進大澤山。進了大澤山,把命交給天。’”也是在這一年,膠東軍區授予高家民兵聯防“銅墻鐵壁”榮譽稱號,為大澤山抗日根據地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澤山”永載青史
血火歲月,成就傳奇。據統計,抗戰期間,高家民兵聯防涌現出各級英模人物、“爆炸大王”等46名,與日寇作戰600多次,擊斃、打傷、俘獲日偽軍2300余人。大澤山地雷戰也成為膠東各地民兵學習的榜樣。1943年春天,傅健吾等領導在韭園村舉辦了民兵培訓班,抽調各地干部,用兩個月的時間學習造石雷、埋石雷。學習期間正趕上日偽軍掃蕩,各縣學員現場學習如何埋雷,地雷戰的經驗由此推廣開來。1943年5月,海陽武委會推廣學習大澤山地雷戰經驗,連續取得輝煌戰績,極大打擊了敵人。1962年上映的電影《地雷戰》選擇在海陽拍攝,大澤山地雷戰在膠東抗戰局勢起到了重要作用,電影里海陽地雷戰戰例也是生動的佐證。
大澤山地雷戰既是游擊戰術的發明創造,也是人民戰爭的寶貴財富,1968年,山東省批準了海陽“五虎”民兵聯防、萊蕪縣茶葉嶼民兵聯防、大澤山高家民兵聯防三個民兵聯防作為對外展示的單位對外開放,介紹地雷戰經驗。當時正在高家聯中當教師的高瑞吾成為講解員,在新成立的高家民兵聯防抗日斗爭史展室里,相繼接待了來自巴勒斯坦、越南、朝鮮、馬來西亞、印度等20多個外國代表團以及眾多國內來賓。1977年,高家民兵聯防抗日斗爭史展室被公布為山東省首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在高家民兵聯防抗日斗爭史展室基礎上改建平度抗日戰爭紀念館,2016年又改建為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作為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青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內參觀者絡繹不絕,觀眾通過照片、實物和實地走訪感受當年的血火戰史。東高家村青山上,預警日偽軍來犯的警鐘仍在;北石山上,日寇“這里有反對者”的標語已磨滅。巍巍大澤山,抗戰英雄們的史詩永續流傳。
前保駕山村紅色教育基地:
膠東火種,光芒萬丈
萊西市姜山鎮,前保駕山一村195號,臨街的三間小屋,樸實的磚石結構院墻,青磚灰瓦的門樓,院子里陳設樸素,屋檐下掛著玉米穗。在這個美麗的村莊里,這座小院本來不起眼,然而院墻外樹立著一個巨大的黨徽,墻上大字遒勁鮮紅:膠東革命火種——膠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
對于萊西這片有著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熱土來說,這個小小的院落意義非凡。1927年,在這里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前保駕山村黨支部,后人不僅保留小屋,還在鄰近建立前保駕山村紅色教育基地,全面梳理、展示當年的紅色光榮歷史。在這座小屋西間的土炕上,藝術家們用雕塑重現當年黨支部成立的場景:在黨組織負責人李伯顏、屋主人孫耀臣帶領下,一群年輕人熱烈探討國家命運和黨組織章程,在未來的百年歷史畫卷上,他們這一晚的壯舉永載史冊,他們為萬古長夜的膠東地區點燃了火種。
山村點亮一粒火種
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會議”后設立了北方局,開始整頓北方各省黨組織。根據黨中央指示,上海、武漢的山東籍黨團員陸續返回山東工作。當時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的共產黨員李伯顏于11月30日啟程返回山東老家(《中共萊西地方史》第一卷),與從濟南軍校返回老家的孫耀臣一起在萊西開展革命工作。12月18日,兩人在前保駕山村組織部分貧苦農民進行革命啟蒙教育,成立和發展農民協會組織,物色黨員發展對象。以“鋼膽、熱心、沉著、慧敏”為條件,孫文合、孫洪成、孫凱山、孫公思、林世卿、林世茂等6人被發展成為共產黨員。12月26日晚,在前保駕山村的小屋里,李伯顏、孫耀臣主持成立了中共前保駕山村支部委員會,時為膠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
前保駕山村支部成立后,李伯顏落實省委關于擴大黨的隊伍、組建縣委的指示,前往萊陽東部農村開展工作,廣泛發展黨員,于1928年3月中旬成立中共萊陽縣委,這是膠東第一個縣委。4月,縣委領導的“膠東抗糧軍”正式成立,此時山東督軍張宗昌濫發軍用票,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李伯顏和抗糧軍號召農民加入武裝組織,建立蘇維埃政權。前保駕山村黨支部貢獻了短槍2支、長槍5支,200余人加入抗糧軍。李伯顏還爭取了田益三、徐子山農民武裝的支持,武裝暴動條件日漸成熟。5月26日夜,萊海邊區、萊陽黨組織和農民協會負責人聯席會議在小院村西小河口夾河套召開會議,李伯顏部署攻城劫獄,建立萊陽蘇維埃政權的實施方案:以雞毛傳牌為聯絡信號,兵分四路攻打四門,抗糧軍主力負責占領縣公署。6月11日,萊陽城內國民黨縣公署保衛團下鄉征收戶捐,城內僅留40多人。地下黨員宋仁甲送出密信,田益三抓住戰機,率部攻城。在徐子山等30余人接應下,戰士們經過激戰占領萊陽城,釋放囚犯,縣長王寶仁棄城逃走。然而,李伯顏和抗糧軍遲遲沒有到位,因勢單力薄,田益三當夜撤出縣城。暴動雖然失敗了,但是攻城劫獄的成功,在膠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殞身不恤,忠誠到底
暴動當天,李伯顏和抗糧軍為何沒出現?原來,在策劃武裝暴動當晚,貪生怕死的小院村負責人趙百原把攻城劫獄計劃泄露給了異己分子趙會原,他們策劃了破壞攻城計劃、殺害李伯顏的陰謀。當晚策劃會議上,趙百原突然提出反對意見,以攻城時機不成熟為由起哄發難,使得會議無法進行。凌晨三點,李伯顏只好宣布休會,決定次日晚再做研究。會后,趙百原謊稱本村人員留下開會,誘騙李伯顏參加。李伯顏在思考會議爭論緣由時,被趙百原帶人用腰帶殘忍勒死,秘密埋在河套里。1947年土改復查時,黨組織查清趙百原是兇手,將其處決。
李伯顏被害后,黨組織派員到處尋找,均無下落。武裝暴動失敗后,部分黨員暴露了身份,孫耀臣秘密回到縣委,安排黨的工作,將部分暴露身份的黨員轉移到外地,未暴露身份的黨員繼續在各村堅持工作。孫耀臣轉移到膠縣、高密一帶一邊開展黨的工作,一邊尋找上級黨組織。1928年11月,孫耀臣與黨員同志赴濟南找省委匯報工作,途徑高密,夜宿呼家莊時被叛徒出賣,敵人多次審訊毫無結果,遂于12月26日夜將孫耀臣秘密殺害。至此,萊陽第一屆縣委遭破壞,全縣黨組織與省委失去聯系,前保駕山村的黨員們處于分散活動狀態。
即便是在最殘酷的年代里,前保駕山村黨的兒女仍然保持了忠誠,在與上級黨失掉聯系的情況下積極堅持斗爭。支部書記孫文合先是以小學老師的身份活動,后以醫生身份為掩護,以藥房為落腳點召開黨員會議,假借出診聯系工作。組織委員孫凱山多方奔走,試圖與上級重建聯系,繼續從事黨的工作。1932年,第二屆縣委重建后,萊西黨組織得以恢復和發展,到1934年黨員發展到1000余名,建立黨支部100多個,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
繼承遺志,英雄輩出
解放戰爭時期,前保駕山村又涌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他們繼承前輩遺志,前赴后繼,初心不改,為人民解放事業創下了不朽功勛。在前保駕山村紅色教育基地里,主辦方特意為孫瑞蘭、林中芳、孫洪元等英雄人物辟出展廳。前保駕山村好女兒孫瑞蘭1925年出生,1945年秋萊西解放后,先后被選為村長兼婦救會長,帶領群眾進行土地革命,發動婦女擁軍支前。她還動員弟弟和侄子報名參軍,帶領全村20多名青年入伍,投身革命事業。
1947年,孫瑞蘭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國民黨軍隊向膠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孫瑞蘭不顧局勢險惡,組織干部群眾掩埋勝利果實。由于叛徒告密,是年秋,孫瑞蘭落入惡霸劉學清的還鄉團魔掌,面對嚴刑逼供,她堅貞不屈,后被殺害。該村孫洪元、林中芳參加了萊西孟格莊戰役,壯烈犧牲,成為前保駕山村的驕傲。
2015年6月,前保駕山黨支部舊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發展紅色旅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文物保護與利用,舊址被辟建為“膠東第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舊址紀念館”。如今的前保駕山村,已成為紅色教育重鎮,吸引著周邊地區廣大黨員干部前來參觀學習。(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本版稿件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院協助采寫)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