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徐稚媚 文案/岳文燕
梅雨細,麥風輕。
盛夏的入口,已然緩緩開啟。
觸目所及,已是綠蔭幽草,初荷浮萍,
自此,春花謝盡。

在溫暖陽光的映照下,蓮花初綻。觀海攝影師 高瑞征 攝
今日3時36分,太陽到達黃經60°,
夏天的第二個節氣——小滿已然來臨。

雨水后,花草的葉子上凝結著一顆顆似水晶的水珠。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樊蓉 攝
此時溫度升高,降水增加,陽光充足,
小麥逐漸成熟。
小滿小滿,麥粒漸滿,
看似麥穗飽滿但實際將熟未熟,
故稱“小滿”。

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麥田里冬小麥長勢良好。觀海攝影師 俞方平 攝
小滿,
標志著炎夏登場。
物致于此,小得盈滿。
不止于物,人也如此。
“夏”是個小有收獲的季節。

海爾路滿墻的薔薇開得正盛。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小滿有三候,
一候苦菜秀,
此時,苦菜已經枝葉繁茂。

街頭綻放的薔薇。觀海攝影師 董志剛 攝
二候靡草死,
喜陰的靡草在夏日的陽光下開始枯死。
但草木榮枯自有時,
在它的身旁,是濃密的綠色與生機,
萬物正旺盛。

在王哥莊街道碧海藍田茶園內,采茶姑娘正在采茶。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宋新華 攝
三候麥秋至。
麥子成熟與收獲的“秋”已然不遠,
在小滿的最后一個時段,
麥子便迎來了成熟的“秋”。

麥子顆顆麥粒飽滿。 觀海攝影師 俞方平 攝
小滿的一些習俗也是十分有趣,
祭車神是一些農村地區古老的小滿習俗。
人們以香燭、魚肉和白水祭拜,
祈求今夏的豐收。

漁民展示剛捕撈上來的魚。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柳棟 攝
民諺云“小滿動三車”,此時是農家最繁忙的季節,
所謂“三車”,
即水車、油車、絲車。
水車灌溉、油車榨油、絲車繅絲,
蠶農絲商無不期待著收獲的日子。

貴州省畢節市雙山鎮普陸村,農民在管護“蠶寶寶”。新華社發(王純亮 攝)
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有祈蠶節。
由于蠶難養,古代把蠶視作"天物",
“祈蠶節”便是為了祈求"天物"的寬恕和好的收成。

蜂農打開蜂箱,查看蜂王漿的釀制狀況。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趙健鵬 攝
農諺云:
“麥梢黃。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

航拍春耕圖。觀海攝影師 韓加君 攝
在關中地區,每年麥子快要成熟的時候,
出嫁的女兒都要到娘家去探望,問候夏收的準備情況。
這一風俗叫做“看麥梢黃”。

城陽上馬桃源河畔種植的耐鹽堿水稻迎來了收獲季。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柳棟 攝
小滿時節,苦盡甘來。
小滿時節,麥子谷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所謂“青黃不接”便是如此了。
而此時野菜卻蓬勃生長,于是采食野菜便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黃驊市滕莊子鎮夏莊子村野菜種植基地的農民在采挖野菜。新華社發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
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小滿前后也是吃苦菜的時節。

夏天填滿了孩子們的童心童趣和童真。觀海攝影師 李勇智 攝
連雨不知春去,
一覺方覺夏深。

水清草碧,一群小鴨游過。觀海攝影師 王海濱 攝
似乎是打了一個盹兒的工夫,
天氣就變得悶熱潮濕起來。
此時萬物生長最為旺盛,人的生理活動也處于旺盛期,
所以應及時補充營養,保持充足睡眠。

街頭巷尾,潔白、粉紅的花瓣伴著細雨隨風飄落。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趙健鵬 攝
小滿時節,“防熱防濕”也變成了養生的重點。
飲食要清淡,可常吃具有清熱除濕作用的食物,
如冬瓜、苦瓜、絲瓜、西紅柿、梨等果蔬。

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楊家山里櫻桃熟了。觀海攝影師 俞方平 攝
小滿時節,
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
各地農民抓時令忙生產,
夏日微醺,
正是農忙預備時。

打麥場上一片金黃。觀海攝影師 孫東 攝
春盡夏來,小滿即是圓滿。
錯過了春的芳菲,并不是什么遺憾。
綠樹濃蔭的夏已然來臨,有更多美好在等待。

青島西海岸新區金沙灘海水浴場。觀海攝影師 俞方平 攝
愿你不負初夏良辰,
保持“小滿”的狀態,
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與美滿。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