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27日3版

高新區:
發力實體經濟
抓牢項目落地
高新區深入貫徹落實全市轉作風創一流當排頭動員會暨“項目落地年”觀摩總結會精神,圍繞項目落地迅速跑起來、動起來、干起來,迅速掀起“抓大項目、大抓項目”建設熱潮,形成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以高質量的項目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加快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位于高新區的蔚藍生物國家動保工程中心與動物用生物制品、保健品綜合生產基地項目建設現場。 周 偉 攝
狠抓實體經濟不動搖。堅持“實體立區、產業強區”,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的本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預計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緊盯主導產業方向,主動跑出去爭項目、搶項目,加大頭部企業招引力度,不斷建鏈、補鏈、強鏈,新引進項目200個以上,總投資300億元以上。狠抓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政策咨詢、投融資、技術支持等服務。提升企業網格化服務水平,深化“拿地即開工”改革和“標準地”供給,加快蔚藍生物動保工程項目、高測高精密數控裝備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入落實“工賦青島”行動,推進中國移動青島數據中心二期建設,加快打造“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工業互聯網示范園區,不斷提升“數字高新”“智慧高新”建設水平。
狠抓創新驅動不止步。堅持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創新引領產業,以產業支撐創新。建立“揭榜掛帥”制,鼓勵大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0億元。依托康復大學加快科教產融合園區建設。開展好科技部“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強化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新認定“專精特新”、瞪羚企業、隱形冠軍等3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7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500家。深化“人才特區”建設,新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專家10人,本科以上人才7000人。依托青島以色列國際客廳、歐盟項目創新中心(青島)等平臺,鏈接更多高端創新要素。
狠抓功能配套不松勁。打造教育高地,做好康復大學配套設施建設,推動青島五十八中高新校區、中歐國際城初中等如期啟用,加快北京、上海優質教育資源落地。打造生態園區,突出時尚感、科技感,對道路、景觀、綠化等進行深度提升,打響“枕河聽海、九水一區”的生態品牌,爭當青島綠色轉型發展先行區。打造品質城區,圍繞宜創宜業宜居,加快首創奧特萊斯、金茂覽秀城等商服設施以及東方伊甸園等配套設施建設。

位于高新區的海納光電環保儀器儀表產業園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預計明年一季度竣工。 周 偉 攝
狠抓隊伍建設不懈怠。大力倡導勇爭第一、唯旗是奪,深入思考、扎實行動等七種機關文化,“靠上、拼上、豁上”,把項目從紙上落到地上。加強項目調度,建立“周調度、月通報、季觀摩”制度,領導干部頂格協調、帶頭攻堅,提供高效服務、化解項目難題,形成“在談項目抓簽約、簽約項目抓落地、落地項目抓投產”的良好態勢。強化考核獎懲,用好“四個維度”考核辦法,一切盯著項目看,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扭住項目干,將考核結果與薪酬收入、評優評先等掛鉤,激勵廣大干部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一線建功立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 偉)
藍谷:
聚焦大平臺大項目
做優做強海洋經濟
從此次考察學習和項目觀摩中,藍谷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個年輕的功能區,在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城市品質完善提升上還有很大的空間,要創一流、要當排頭,必須要有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拼命三郎”精神。
下一步,藍谷將在對標對表中開展自我革新,加大創新突破力度,按照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狠抓項目攻堅落地,加快把藍谷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為青島打造國家海洋科學城、爭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貢獻力量。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項目落地執行力。全面強化藍谷管理局和即墨區“局區一盤棋”協同發展理念,用好局區協同機制,推動涉及44個項目、約4800余畝土地的騰地拆遷任務。制定“項目落地年”實施意見、下發目標任務書、簽訂軍令狀,推動重點項目再落實、關鍵舉措再細化、工作責任再壓實。開展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督促惠企政策落實,深化政務服務流程再造,為項目落地提供保姆式服務。
精準開展雙招雙引,提升產業要素集聚力。聚焦大平臺、大項目、大產業,突出海洋特色、“四新”經濟、未來產業,瞄準涉海高校院所、500強和領軍企業,靶向出擊、定向招引,在項目需求、問題協調、要素供給等各個方面全程跟進,做好招商接力的全流程服務。發揮青島海洋科技創新創業聯盟、青島海洋能源融合發展產業聯盟平臺優勢,加快推進成果轉移轉化,促進產業建鏈、延鏈、強鏈、補鏈。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藍谷醫院項目已“破土”而出,隨著工程進度的加快,預計年底主體結構將實現封頂。 王 濤 攝
用好用活平臺資源,提升動能轉換支撐力。堅持將平臺集聚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推進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超算中心、華錄海洋大數據產業基地、網易聯合創新中心等落地運營,培育壯大信息產業;推進藍谷智慧醫療健康產業社區、青島啤酒生物工程研發創新基地、威剛生物等啟動開工,培育壯大海洋生物產業;推進青島智能航運發展產業基地、大洋鉆探船北部碼頭暨科研保障基地、200萬千瓦海上風電融合示范風場等加快建設,培育壯大海洋技術裝備產業。
發力城市品質改善,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錨定國家海洋科學城核心區的目標,高起點規劃布局,完善交通、教育、醫療、商業、公園等城市公共服務配套。加快北航青島國際科教新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藍谷醫院、山大實驗中學、環球融創海洋文旅城、小島灣北岸海岸帶綜合整治等一大批重點城市配套項目建設。推進軌道交通11號線TOD綜合開發,優化樞紐站點與周邊區域一體化設計,促進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多圈合一”,帶動藍谷煙火氣息日漸濃厚。(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 濤)
市生態環境局:
率先探索碳中和路徑
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標先進找差距,開闊思路促發展。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市轉作風創一流當排頭動員會暨“項目落地年”觀摩總結會精神,市生態環境局圍繞“突出黨建引領、緊盯項目落地、持續創先爭優”三大主題,持續打造生態環保鐵軍隊伍,聚焦“減污降碳”,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系統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突出黨建引領。扎實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推進黨建工作與生態環境工作深度融合,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對標學習創一流,全面提升思想境界、目標定位、工作標準,敢于立足全省全國爭先進位。抓好黨史學習教育,將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結合起來,同生態環保督察工作結合起來,同加快建設生態環保鐵軍結合起來,以市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全局黨員干部職工立足本職為民服務,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的生態環境問題,加快補齊生態環境保護短板。
緊盯項目落地。科學編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持續推進大氣、水、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促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向縱深拓展發力。立足生態環境保護職能,積極投入15個攻勢,全力服務國家、省、市重大戰略。深化環評審批改革,支持服務企業綠色發展。實施重點項目提前介入、精準幫扶,對全市“項目落地年”確定的重點項目實行“一對一”專人服務,支持和服務重大項目落地建設。通過指導幫扶,引導和促進企業自覺守法,助力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提高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發展環境科技,全方位提升環境保護治理能力。
持續創先爭優。加強行業對比,培育特色亮點、創先爭優。落實“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把一項項工作任務明確目標、層層分解、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發揮率先垂范作用,積極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編制和實施青島市碳排放達峰行動工作方案,開展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工作。開展青島西海岸新區氣候投融資國家試點,以氣候投融資助推產業發展。開展青島市海洋碳匯家底調研及增匯路徑研究,率先探索碳中和路徑,爭創全省、全國碳中和先行示范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 帥)
市城市管理局:
扎實解決群眾難題
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市城市管理局將堅決貫徹全市轉作風創一流當排頭動員會暨“項目落地年”觀摩總結會精神,聚焦市容環境整治重點任務,聚焦市民群眾所需所盼,聚焦對標趕超差距短板,在思想上、行動上、方法上再解放、再創新、再抓實,推動城市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促進城市品質全面提升。
抓實抓細市容環境整治。聚焦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和迎接國家衛生城市復審任務,瞄準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山頭目標,當好主力軍、先鋒隊,向重點難點問題發起攻堅,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加強環境衛生清潔,落實好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創建深度保潔道路330條,讓城市更干凈整潔。強力推進拆違治亂,確保完成200萬平方米存量違建拆除任務和200個違建治理示范樓院打造。同時,加強對區(市)、街(鎮)的督導考核,全面壓實市容環境問題整治責任,對市民群眾關心的占路經營、亂貼亂畫“小廣告”、餐飲油煙、噪聲擾民、不文明養犬等問題常抓不懈、持續攻堅。大力清除衛生死角,提升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的保潔水平,讓市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更好更快服務市民滿意。聚焦市民群眾所需所盼,努力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整改供熱不達標用戶1200戶,發展老舊住宅配套天然氣1000戶,讓市民群眾感到更方便、更溫馨。在9個海水浴場設立黨員先鋒崗,打造“青島四季”時尚燈光秀,讓市民游客深刻感受青島的“景美人和”。堅持“開門辦城管”工作理念不動搖,繼續辦好“星期三問城管”“城管服務進社區”等活動,全面傾聽市民訴求,扎實解決群眾難題,讓“青島城管,在您身邊”成為市民共識。圍繞市民群眾反映的重難點問題,實施局長包區包案,每個局長負責一個區,帶著問題清單沉下去,配合區市做好問題化解工作,讓市民群眾看到變化、感到誠意。探索實施共治共享,推行“個十百千萬”工程,廣泛招募公眾委員、市民代表、城管志愿者等,引導更多的市民群眾理解、關心、支持、參與城市管理,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
創新創意建設一流城管。瞄準全國前列站位,聚焦青島城管問題短板,以創新創意的勇氣與魄力,努力在全國爭一流、當排頭。以成立“學深圳、趕深圳”學會城市管理分會為契機,加強膠東五市交流合作,加強城市治理和城市美學研究,讓更多創新創意在城市管理領域匯聚、碰撞,為全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出更多“青島方案”。高標準建設好“一中心、一平臺、一張圖、N應用”的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高效能發揮好城市治理智聯盟的作用,開發更多管用、好用的科技應用,推動城市管理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以更高效的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更好地為群眾服務。(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 臻)
責任編輯:郝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