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6月16日7版
一周說
給“鄰避效應”一個滿意答案
城市公共治理,是一部逐漸展開的歷史;而“鄰避效應”,無疑是城市治理發展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巨大“問號”。
應該說,無論公共設施多么必要、多么有用,“不要建在我家后院”都是一般百姓的普遍心理。隨著城市發展擴張和百姓環保維權意識的提高,近年來,城市公共設施建設這篇大文章帶來的“副產品”——“鄰避效應”及“鄰避后效應”凸顯。公眾心聲不能忽視,公共設施也不可或缺,如何在個體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合理消弭這一現代公共治理決策機制不完善的衍生結果,是城市現代治理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隨著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在我市的城市版圖上,污水處理廠、垃圾轉運站、公交場站、通訊基站、換熱站和變電站等公共設施逐年擴容,接踵而來的相關投訴也越發頻繁。在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上,此類投訴一直“高溫”不減。事實上,某些公共設施不僅在建設前引發過百姓的抵觸情緒,即使在建成后,也因管理不善會再次成為周邊居民的“槽點”。
不久前,觀海網友Cm7Kb在“直通12345”平臺留言,投訴西海岸新區辛安街道新天地一號小區南面的建材垃圾場噪音擾民。觀海網友9scTzA日前也在平臺留言,反映即墨區環秀街道辦事處德馨瓏湖垃圾轉運場露天堆放問題。該網友吐槽說,因為垃圾轉運站散發出的惡臭在17樓都能聞到,夏天居民根本就不敢開窗。無論是噪音還是異味,都是困擾百姓生活的一部分。為百姓提供各類生活便利,公共設施不可或缺,但接踵而來的后續問題解決得如何,無疑也與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息息相關。
在城市公共治理這篇大文章中,回答“鄰避效應”這個“問號”,首先是技術問題。以創新技術消弭環保“后遺癥”,無疑是許多先進城市在解決此類問題上的“必選答案”。上海市就為此做出了有益嘗試,該市在中心城市實施了垃圾轉運站變身“街心花園”工程,這些垃圾轉運站采用全地下式設計,實行垃圾收集、分揀、壓縮和轉運等過程全密閉處理,不但有效避免了異味、噪音等擾民問題,更因綠化美化,而使其成為周邊居民的休閑娛樂場所。廣東佛山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也是個中典范,該產業園率先引進和研發了先進設備和技術,找到了400個跟臭氣有關的影響因素,逐個攻克,即便是夏天,人們站在垃圾焚燒爐跟前也聞不到任何臭味,成就了聞名遐邇的“瀚藍模式”。顯然,這種以技術創新打破環保“魔咒”,釜底抽薪式地解決“鄰避效應”和“鄰避后效應”之法,值得我們借鑒。
化解“鄰避效應”的質疑,同樣需要重視溝通問題。在平臺上,就一些網友反映的公共設施擾民問題,相關部門每次都認真回復,但之后,網友屢次反映,部門再屢次回復,如此循環往復,個中原因,除了涉及個體的感覺認知差異外,相關部門在溝通上的欠缺也難辭其咎。因此,面對可能引起“鄰避效應”的相關問題,如果回復中含糊其辭、信息不對稱,公眾知情權得不到保障,公眾情緒得不到有效舒緩,就不可能達成最終共識。因而,回應網友的反復質疑,相關部門不能墨守成規、按部就班地進行常規回復,需全面完善相關決策信息公開機制,加大信息公開力度,以公開、透明的態度切實取信于民。同時,還應另辟蹊徑,主動出擊,爭取信任。在這個問題上,大連市的經驗值得效法。該市將百姓敏感的大連寺兒溝污水處理廠、泰達垃圾焚燒發電廠等10多家環保設施常年向公眾開放,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讓污染治理設施在群眾監督之下運行,有效化解了環保項目的公眾疑慮。
解決“鄰避效應”的壓力,最終還要依靠治理模式創新。環保是社會問題,應打破先前政府“包攬一切”的治理模式,建立一種多元良性互動的治理格局,共同面對,合力解決。同時,還須科學合理地回應百姓的利益訴求,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對沖“鄰避效應”帶來的后續壓力。此外,完善調解、司法等救濟措施,建立動態多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無疑,在城市治理進入全新發展階段之際,如何全力探索更為完善的環保治理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給“鄰避效應”一個滿意的答案,考驗著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