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6月30日17版
AED在我市配置數量偏少、互聯互通不暢、公眾知曉率低——
“救命神器”何時遍地開花

■曾發生猝死案例的商住樓里,3個樓座僅設置了一臺AED。

■一位操作員正在演示AED的使用方法。
當地時間6月12日,2021歐洲杯小組賽B組首輪比賽,丹麥隊員埃里克森比賽中突然倒地,隊友的緊急呼救、隊醫的百米沖刺、歐足聯的醫護配套……一套堪稱教科書般的心肺復蘇流程,挽救了埃里克森的生命,也讓AED(自動體外除顫儀)這個“救命神器”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在心臟驟停4分鐘內使用AED進行除顫和心臟復蘇,患者生還幾率會極大地提高。據悉,國內每年發生心臟驟停的人超過50萬人,但搶救成功率不到1%,遠低于發達國家10%的水平,個中原因,與AED普及率低密切相關。我市目前也存在ADE配置數量偏少、互聯互通不暢、公眾知曉率低等諸多問題。未來如何在政策支持、資源保障和建設指導方面發力,推動AED合理布局,全面普及,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現狀
數量偏少、覆蓋不足、知曉率低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分秒必爭。在限定時間內,使用AED對患者進行除顫和心肺復蘇,能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還幾率。因此,AED被稱為搶救心源性猝死的“救命神器”。然而,作為一種新生事物,AED的推廣并非一帆風順。數量少、找不到、不會用、不敢用等諸多問題讓“救命神器”威力難顯。
相關部門提供的數字顯示,目前,青島已配置了709臺AED,根據去年10月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公共場所配置AED的通知》要求,未來我市將按照“每10萬人配置10-20臺AED”的標準,分階段推進AED配置。到2021年底,我市AED配置數量預計將達到1000臺。
從全國的情況看,AED配置率最高的城市是深圳。AED總數達5500臺,平均每10萬人已擁有31臺AED,并且未來5至10年,深圳將向每10萬人100臺AED的國際標準邁進。
無論AED的配置標準,還是配置總量,青島都遠遠低于深圳水平。由于目前AED分布點位不足,很難實現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救助。
記者了解到,2020年,市南區某商住樓30層一住戶突然發病,導致心臟驟停。物業工作人員在撥打120的同時,想到隔壁樓座有一臺AED。但因距離遠和等待電梯時間過長,當他拿來AED時,距離住戶發病已超過“黃金4分鐘”,AED未能及時派上用場,患者最終不幸離世。由此可見,盡管物業工作人員已有使用AED的意識,并啟動了“生命接力”,但由于AED配備少、距離遠,最終只能一聲嘆息。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至今,我市僅有4人通過AED設備得到及時救治。而我市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人近3500人。
“要想借助AED‘救命’,除了數量上要配足,如何快速找到AED,有人會用AED也同樣重要。”市政協委員張輝崙說。近日,記者走訪了幾處AED點位,在此前曾發生猝死案例的商住樓,記者隨機詢問了3名工作人員“是否會使用AED”“AED設置在哪里”等問題。遺憾的是,即使是距離AED箱不到5米的保安或一樓服務臺值班員,都不知AED是何物,遑論如何操作。
在五四廣場,AED被放在廣場公廁里,公廁保潔員同樣不知如何使用。“單位有10名工作人員曾接受過培訓,但都不在場,且有的已經離職了。”該點位的AED聯絡人坦言,“我只是負責聯絡,本身也沒受過培訓。即使經過培訓,遇到突發情況,也不敢輕易上手。”
問題
“多頭”發力各自為戰 一紙《通知》落地維艱
去年12月11日,由市政協委員活動聯絡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政務服務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在第三期“關注城市安全應急”主題中,曾經探討過AED配置不足問題,引發了青島乃至外地的關注。“雖然輿論關注度很高,但后期推行依然舉步維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坦言。
記者了解到,高成本、高耗材,是AED推廣的困難之一。根據不同的品牌、型號,投放一臺AED的成本加上后期維保費用,少則2萬元,多則5萬元,一般使用期限僅3到5年。
“如果全部由政府承擔,財政壓力不小。”市應急管理局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處四級調研員劉家祥表示,此前,為了加速AED配置,減輕財力負擔,市應急管理局創新推出了“青島模式”,即通過“企業投資商業運作+AED”方式推行AED配置。“其中,比較成熟的方式是將AED同自動售貨機捆綁設置,以自動售貨機的收入彌補AED的費用。”他說。目前,在我市709臺AED中,政府出資購買的AED為171臺,采用“青島模式”配置的為428臺,另有110臺AED為兩家大型企業自籌資金購買。
有業內人士坦言,相比深圳等先進城市的政府全面主導,我市的AED配置主體過于分散,導致后期管理乏力。而即使是這一模式,在實際操作中也遭遇多種瓶頸。
記者了解到,第三期《傾聽與商量》協商活動后,一家專營醫療器械的江蘇昆山公司慕名而來,曾先后3次與青島方面洽談,希望助力青島加速AED的配置,但最終都折戟而歸。
“我們希望在青島的地鐵、街道、景區等公共區域,試點免費安裝50臺AED。通過收取后期的培訓費、保養費、耗材費以維持設備的正常運轉。”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在與青島相關部門的對接過程中,我們發現政府主導力度不強,而要實現捐贈,需要企業自行與各單位對接。這對于一家‘外來戶’來說,實在太難了。”該負責人表示。他透露,青島的一些景區、大學、酒店、商場對商業項目有排他性限制;中小學也有“商業廣告、商業活動不能進校園”的規定;此外,在公共區域設置AED,還會受到相關法規的限制等。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青島模式”如果想要真正鋪開,僅靠企業自身力量難以為繼。采訪中,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姜書銘告訴記者,目前,我市相關部門下發了推進公共場所配置AED的相關通知,但《通知》不具備強制性,執行力度就會大打折扣。“由于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撐,政府部門不僅無法將AED購置和維護保養等費用納入政府財政預算,也無法合法規避一些推廣障礙。”他說。
安裝推廣困難重重,使用環節同樣存在不小的障礙。即使安裝到位了,要想切實發揮救命功用,AED還必須在關鍵時刻能“找得到”“用得上”。記者了解到,在手機地圖上搜索我市AED的安裝位置,僅能找到11臺。此外,目前可通過120網絡搜索到的AED設備也僅有80臺。而對比深圳,該市5500臺AED已全部實現了與120聯網,并可通過手機地圖一鍵定位。
就此,劉家祥表示,深圳采購的AED均來自同一家企業,又有資金支持,很容易在手機軟件上實現技術打通。但我市配置的AED涉及多個品牌的多種型號,且主體繁雜,實現互聯互通相當麻煩。此外,我市大部分AED設備為商業運作或企業自籌,除了政府采購的AED與120實現了共享聯動,其他設備如要聯動則需進一步協調。
“找不到”已阻礙了AED的正常使用,“用不上”“不敢用”更是讓AED無法發揮真正效力。根據相關要求,每臺AED周邊都應有10個持AED操作證的人員。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我市一些AED點位,由于基層人員流動性大,后期培訓又跟不上,如遇突發情況,很難進行及時的專業處置。即使是AED點位的工作人員,對AED的正確使用也不甚明了,甚至不敢使用。“除了后續維護、人員培訓太麻煩外,更關鍵的是,很多人擔心萬一沒把人搶救過來怎么辦?”一位工作人員的顧慮,道出了很多人的真實心聲。
解題
政策法規先行
創新“青島模式”
“加速公共場所AED的配置,離不開政策法規強有力的支撐。”專門調研過深圳AED推廣工作的第六批赴深圳體悟實訓干部趙哲龍表示,“深圳AED領先的背后,是政府政策、資金等全方位的保障。從2018年起,深圳將在全市各大公共場所、人流密集區域安裝AED納入深圳市政府民生實事‘菜單’。去年10月1日,該市正式施行了《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將公共場所配置AED納入院前醫療急救布局規劃中,并將AED購置、后續維護、更新費用等列入政府財政支出項目中,為AED項目落實提供政策、資金保障。”
據了解,杭州市則更進一步,在全國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全力推廣AED。今年1月1日《杭州市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不但對AED在公共場所的配置提出了具體要求,還對不按規定配置、維護保養AED的單位制定了具體的處罰細則,切實保障了AED在杭州的落地。
就如何推動我市AED的推廣工作,市人大代表姜東建議,應借鑒先進城市經驗,盡快開展我市城市應急管理中AED配置的立法建設,細化AED安裝、培訓、使用、管理及后期維護的相關流程和標準,并制定違規行為的處罰細則。還應當設置相關條款,對主動施救產生的被救人員死亡或其他不良后果進行免責,解除救人者的后顧之憂。此外,姜東還建議,在財政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將公共場所的AED購置和維護保養等費用納入政府財政預算。
在政府財力支持受限的情況下,如何加速推進“青島模式”?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姜書銘表示,他們正在加大同其他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對接力度,創新“青島模式”,提高AED配置率。比如,對于有商業項目排他限制的單位,AED企業可嘗試與已進駐的購物機企業進行合作,對老舊的設備進行升級換新。在旅游景點、大型酒店,市應急管理局正積極同文旅部門、景點、酒店等單位對接,推進AED配置進程。市應急管理局還在積極與公交集團對接,希望通過政府、公交集團、AED運營方共同發力,尋求AED登上公交車的新“青島模式”。
針對如何讓已配置的AED“找得到”“會使用”,市政協委員張輝崙建議,要做好現有AED的聯網工作,并加強現場位置指引、設置醒目標識。政府部門和AED投放企業在加大AED培訓力度的同時,還應當有第三方對AED培訓的實際效果進行追蹤回訪,確保培訓到位、人員到位、設備到位。
“作為‘傻瓜版’應急設備,AED的使用方法并不復雜,短時間培訓就可以學會使用。”張輝崙表示,應將AED的使用方法列入大中小學的必修課和企業的日常安全培訓之中,增強全民意識。實現人人會用、人人敢用、人人有的用,讓“救命神器”挽救更多不該失去的寶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