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對90后父母的教養方式火上了熱搜。
只見視頻中小家伙面朝下趴在馬路上,“啊啊啊啊啊啊”的哭聲不絕于耳。
搞笑的是,一旁孩子的爸媽面對孩子的哭鬧表現得相當淡定,“袖手旁觀”裝冷漠路人,竟沒有一人上前去哄一哄這位可憐的寶寶。
你哭你的,哄你算我輸。

撒潑打滾式的要挾,對這一屆父母已經不管用了。
心大的媽媽說不定還要趁機拍下你的黑歷史,準備將來好好嘲笑你。
很多網友說,后悔沒早點知道這個方法,整治孩子的無理取鬧簡直立竿見影。
還有一些網友提出質疑:這樣的做法真的值得提倡嗎?
01.
相較于嚴苛的成長訓練
不如父母多給予愛和回應
我們這一代,很多父母都聽說過“哭聲免疫法”。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們不要過去抱他,等到孩子停止哭泣的時候,再去抱他,能夠鍛煉孩子的堅強的品質。
這個方法的創始人,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
他認為,應該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而且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個觀點,影響了一代美國兒童,自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孩子。

華生在養育兒女時,避免親吻擁抱、不給他們輕易的滿足、更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當子女長大,心理上和性格上的缺陷顯露無疑。
他的大兒子雷納成了精神分析家,但是卻患有嚴重的抑郁癥,曾多次自殺,最后在 30 多歲時自殺身亡。
女兒同樣多次自殺,最終身亡。
另一個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舍生活。
更可怕的是,這種心理上的問題竟然影響到了下一代人身上。
華生有個外孫女,外孫女曾表示,自己的媽媽沉默易怒,秘密酗酒。
而這個外孫女長大后,同樣酒精成癮,多次自殺……

當然了,華生的“哭聲免疫法”是極端、扭曲,和令人難以接受的。
獨立和堅強這些品質,并不可能通過「孤立」和「狠心」的訓練而來。
正相反,當孩子被悉心的關愛、被溫柔的鼓勵、被積極的回應,他們才會發自內心的愛自己、愛這個世界。
當有一天需要離開父母的懷抱,他們才更敢敞開心扉、勇敢的去探索,因為他們心里有愛和力量。
02.
孩子的成長規律
也許很多家長都忽略了…
李玫瑾教授曾說,養育孩子要做到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
可是很多時候,教養孩子不光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還需要給予孩子正向的引導。
所以,不能不說教,而是要用孩子喜歡的方式“說教”。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小學畢業就輟學了。
跟別的父母總是追求更好的教育不同,鄭淵潔這個決定曾一度成為育兒界的反面教材。

鄭淵潔和兒子
“他事業上那么成功有什么用,兒子還不是小學文憑!”
或許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學校是培養孩子學識的地方,離開了學校就等于和知識脫離了,然而鄭淵潔卻用他獨特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優秀的孩子。
兒子回家之后,鄭淵潔親手編了10本教材。內容由自己童話的主人公串場,除了數理化、語文、歷史,還包括法律、哲學、性教育、安全課。
如今鄭亞旗任職皮皮魯總動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年營收超1.5億。
鄭淵潔用自己親手編的“童話教材”,奇跡般地將兒子培養成才。
智慧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跟孩子對話和溝通。
03.
教育不是管理而是影響
對的表達方式才能打開孩子心靈…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是好家長,能從各方面了解孩子,幫助孩子,但在現實中就會發現做到真是太難了。
南懷瑾曾經說過:教育不是管理,而是影響。
而影響孩子就要用孩子聽得懂、能吸收的方式,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有20年高校教學經驗、15年心理咨詢經驗的全國家庭教育專家、國際家庭治療師石卉老師說:“找到對的表達方法,才能打開孩子的心靈。”
因為據研究發現,99%的孩子聽不進去大道理不是孩子故意跟家長唱反調,而是他們根本沒有聽懂“大人的話”。
用成人的思維教育孩子,孩子理解不了,自然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石卉老師在線下分享會中,對一個5歲的小女孩印象尤為深刻。
孩子的媽媽是一名小學教師,多次拿到市級優秀教師的榮譽稱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孩子總是無緣無故生氣,哄不好,越哄脾氣越大!
媽媽也很納悶:自己多年來管教學生的方法,為啥對自家孩子都沒用?
石卉老師告訴孩子媽媽: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一定是有原因的。
5歲的孩子詞匯量少、認知能力弱,無法有效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不解真相的大人就誤以為孩子“別扭”、“愛發脾氣”。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這時候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家長需要真正地了解孩子,摸透怎么說話孩子更愿意聽,同時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類似于繪本的成長故事書。
這些成長故事書是一些兒童心理專家在繪本故事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成長規律和心理特征,進行改編和升級迭代,拓展趣味知識點、傳授兒童成長心經,小小的故事蘊含著大大的道理。
讓孩子喜歡聽,同時聽得懂、記得住。
很多成長故事課會從孩子的獨立人格、社交能力、健康心理出發,全方位打造孩子的健康成長力,讓孩子“聽一課、長一智”,做自己的小太陽!
你會發現,家庭教育完全可以滲透進孩子喜歡的趣味故事中,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教養做到水到渠成。(作者 | 樓 來源 | 小樓聊心理)
你贊同鄭淵潔的教子方法嗎?你會和孩子一起讀繪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