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情緒穩定的父母嗎?
如果是的話,那恭喜你的孩子呀!他們肯定擁有滿滿的安全感。
因為孩子犯錯了也能被平和以待,有訴說溝通的機會。
他們能大膽放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真實的脾氣,因為有父母的信任、包容。
01.
情緒穩定的父母,能更好地包容孩子的情緒。
遇到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情形時,你會怎么辦呢?
是隨著孩子的哭鬧而激動崩潰,還是會冷靜地找找原因?
孩子為什么會鬧?會發脾氣?
一定是有緣故的,哪怕是你說的無理取鬧,也帶著這樣做的目的。
一旦找到了原因,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這可比發一通脾氣要管用得多。
記得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有一次他消化不好,醫生給開了一些散劑。
那個藥我嘗過了,味道怪怪的,還有點苦,的確很難喝。
第一次給兒子喂藥,他以為是好吃的,所以我一勺就順利地灌下去了。
然而過了一會兒,兒子突然反胃,剛剛吃過的藥連同飯菜一起吐了出來。
我覺得飯可以暫時不吃,但不吃藥怎么能行?于是第二次哄兒子吃藥。
這次兒子可沒那么乖了,他說什么也不肯吃藥,還接連兩次打翻了藥液。
我氣得把他抱在腿上,按住他強進灌藥,兒子拼命掙扎,哭聲震天。
老公見狀,直接把兒子抱過去說:“哪有你這么硬灌的,行了,這藥先不吃了!”
我氣憤地說:“不吃藥病能好嗎?”他說:“你那樣把他嚇壞了,以后他還哪敢吃藥了。”
我說:“你有辦法你來喂啊,反正我除了硬灌沒別的辦法了。”
老公沒理我,抱著孩子出去了。
回來時,我見兒子一手舉著一顆棒棒糖,一手拿著一把漂亮的小勺子。
這次,老公調好了藥液,還在其中加了一點點糖。
他自己先嘗了一點兒,然后美美地對兒子說:
“嗯,甜的。這次我們來用這個漂亮的勺子,寶寶自己拿著吃,吃完藥我們就吃棒棒糖好不好?”
那時候,兒子已經能聽懂大人說話了。他看著爸爸的表情,聽話地把滿滿一勺藥吃了進去。
爸爸立刻夸贊說:“寶寶太棒了!來,我們獎勵一顆棒棒糖!”
從那以后,兒子每次都用那個小勺子自己吃藥,再也沒有哭鬧和抗拒過。
反思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喂藥的方法的確太粗魯、太強硬了。
孩子本來就難以接受苦藥,我又在身體上壓制他、束縛他,極大地增加了他的不安全感。
面對這種不好的體驗,他會生出很多恐懼的想法,所以就會拼命地掙扎和抗拒。
對于陌生的事物,有了父母的接納、包容和引領,孩子心里就有了滿滿的安全感。
因此,遇到孩子哭鬧抗拒的時候,一定要耐心,保持情緒的穩定。
02.
暴躁易怒的父母,會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
我真的很羨慕那些父母脾氣平和的孩子。
哪怕做錯了事,父母也不會大喊大叫地責罵,而是很溫和地告訴他們哪里不對,應該怎么改正。
這種教養方式讓人感覺就像一陣清風。
前不久,外甥女在家人群里發了一段她女兒在雨里踩水的小視頻。
小女孩穿著雨衣、雨鞋,和爸爸在雨里歡快地走著。
看到一個小水洼,她便興奮地在里面又蹦又跳,濺起的水花弄濕了她爸爸的褲腳。
爸爸不但沒有發脾氣,反而對女孩說:“踩水這么開心啊!但是要輕一點兒,因為會弄濕爸爸的褲子。”
真是好脾氣的爸爸呀!
我心里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我沒準兒會數落他幾句。
有些父母,如果遇上自己不開心,也許會很生氣地責備孩子,要他馬上停下。
甚至喋喋不休地說孩子的不對,掰著指頭把很多次的行為都算在一起。
其實,這樣的事,真值得這樣做么。
告知孩子行為的規則,就事論事就好了。
一旦孩子的行為有一點出格就被父母批評指責,最后的結果就是讓他們變得畏手畏腳。
父母在,什么都不敢做,因為怕犯錯,怕被父母說。
03.
在輕松而被信任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
記得有一次我去給兒子開家長會,在學校里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一個女孩沒考好,在走廊里放聲哭泣。
身旁的媽媽一直在安慰她,可她還是跟媽媽扭頭別棒,給媽媽一個冰冷的后背。
我跟那個女孩的媽媽很熟悉,就問了一聲“孩子怎么了”。
女孩媽媽說:“有一科老師判錯了試卷,導致她沒考入年級前十,心里正委屈呢。沒事,她發泄發泄就好了。”
女孩委屈是一定的,因為沒進入前十,她就不能成為學習標兵,也無法否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
這次夏令營有一項是參觀北大校園,那可是女孩夢寐以求的理想。
開完家長會,我看到女孩和媽媽有說有笑地離開了。
后來,我給女孩媽媽發了條微信,問她是怎么平復女兒的情緒的?
她說:“孩子也知道重新評分、重新評優已經不可能,但她就是委屈得想哭。我答應孩子會找老師申請夏令營名額,如果去不成爸爸媽媽就帶你去,因為她在父母眼里就是最棒的,必須去北大。”
很佩服這位媽媽。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很多的爸媽是受不了孩子哭的,覺得會讓自己很難受。
他們也見不得孩子悲傷、發怒,覺得這是自己沒有教養好孩子,才會讓孩子有這么多“不良的情緒”,心里期待孩子能快樂開心、平和,覺得這些才是好的情緒。
如果一定要把情緒分好壞,那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會阻止孩子表達那些不好的情緒。
比如孩子一生氣,就會喝斥他停下來。
“不要哭,不要生氣,不要這樣子!”
“不要害怕,不要悲傷,快樂起來!”
可是,這些情緒都是真實的存在,需要被看見,更需要被接納。
如果在親愛的父母這里,都要學會隱藏的話,那在外人面前,怎么放置和表達這些情緒呢?
那就只能壓抑在心底,任憑它們撕咬自己的內心?
久而久之,心理就會有傷痕。
父母應該去傾聽孩子的心,接納他們的所有情緒,并且給予他們支持。
告訴他們,我看到了,我理解你,并且我能支持你。
有的父母還會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和成長故事,更能拉近跟孩子的距離。
他們會覺得父母是無條件接納我的,我可以袒露心扉,我可以信任他們。
這是親子溝通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真正有效的溝通。
04.
保持自己平和快樂的情緒,才能有更好的狀態面對孩子。
有一位朋友曾經說起過自己的困惑。
她說有了孩子之后,因為工作忙,就把孩子送到了姥姥家。
每到周末,她就會過去看孩子。
時間長了,她發現女兒總是推開她的擁抱,撲到姥姥姥爺懷里,她感到非常難受。
后來她發現女兒有點內向,而且膽小、軟弱,東西被其他孩子搶走了,都只會哭著找姥姥。
朋友覺得這是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
為了彌補孩子,朋友辭掉了工作,不想再跟孩子分開。
可是她發現自己放棄了工作、休閑,將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可孩子還是有很多問題。
朋友變得焦躁易怒,有一次還因為孩子不敢上場表演,而在候場的時候狠狠地推了她一把。
那次孩子也嚇到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回家后她還是不想理孩子,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
可是過了幾天,冷靜下來后一想,其實自己的情緒已經影響到了孩子。
這樣的焦慮和不穩定的情緒,反而讓孩子無法放松下來,在家里都變得小心翼翼的。
如果媽媽或者爸爸一直是暴躁的,不快樂的,那肯定無法給孩子帶來平和跟快樂。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脾性,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事。
能管理好自己情緒,讓自己情緒穩定,真的是一門修養的大學問。
而做了父母,更應該好好修煉。
因為在父母的情緒里,藏著孩子的安全感。這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最寶貴的東西之一。(作者|阿慧)
你的孩子經常哭鬧、發脾氣嗎?這種時候你是怎么做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