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王逸群 設計/徐稚媚
今日
我們在晝夜幾乎等長中
迎來秋天的第四個節氣:秋分

青島小魚山景色。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從今天起到冬至
白晝漸短
黑夜漸長
秋分有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聲不但是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

雨霧籠罩著嶗山山巔。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二候蟄蟲坯戶
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蝸牛爬向被雨滴打落的凌霄花。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三候水始涸
由于天氣干燥,水汽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便處于干涸之中。

白鷺等候鳥成群遷回青島市嶗山區一處入海口濕地覓食棲息。觀海新聞特約攝影師 王海濱 攝
秋分·詩詞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在此時節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
云散飄飖影,雷收振怒聲。
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
——《詠廿四氣詩 秋分八月中》唐 元稹

晚霞中的匯泉灣。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
素練寬衣,仙仗明飛觀。
霓裳亂,銀橋人散,吹徹昭華管。
——《點絳唇》宋 謝逸

金桂飄香。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漏鐘仍夜淺,時節欲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夜喜賀蘭三見訪》唐 賈島

青島燕島山公園景色。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秋分雷自合收聲,白露明朝忽震霆。
怪得坐中驚欲倒,鄰墻老柳碎中庭。
——《八月四日晚霹靂碎大柳木》宋 樓鑰

站在小魚山上遠眺信號山。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秋分·習俗
祭月節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春祭日,秋祭月。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而修建。

送秋牛
取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和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為民間善言唱者,吉祥話言詞隨口而出,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
立雞蛋
“秋分到,蛋兒俏”。同“春分”一樣,每年“秋分”之際,我國很多地方都要舉行“豎蛋”的趣味游戲或比賽。

圖片來源:新華社
吃秋菜
秋分很多地方要吃一種叫“野莧菜”的秋菜。秋菜與魚片“滾湯”,湯叫做“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圖片來源: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粘雀嘴
農村還有吃湯圓的習俗,除自食外,還要煮二三十個不包心的湯圓,插上竹簽放在田邊,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讓雀子不來破壞莊稼。

秋分·養生
秋分時節,蟹肉肥美,蛋白質及其他營養元素豐富。但螃蟹性寒,切勿大量食用。

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日宜收不宜散。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

果農喜迎橘子豐收。圖片來源:新華社
秋燥津液易傷,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秋梨、柿子等,以滋陰潤肺、養陰生津。

枝頭上的秋梨。
秋季宜飲菊。金絲菊、婺源菊或三五朵杭白菊,單獨沖泡三五次,不僅可緩解眼疲勞,還可疏肝解郁。

杭白菊。
秋分·特殊現象
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秋分時節,太陽直射點不偏不倚地照在赤道上,當你來到赤道線時,就會發現任何物體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2019年10月24日,“雪龍2”號航行在赤道附近。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南北極過著共同的白晝
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極同時都可以看見太陽,分享著同一個白晝。

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一角。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高度和影子一樣長
在北緯45度線上,用不著爬高,便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因為這一天高度和影子一樣長,所以知道了影子的長度,也就知道建筑物的高度了。

青島臺灣路隧道口下的剪影。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樊蓉 攝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復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漸長的夜,越來越寒冷
而我們對生活的愛
依舊熱烈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