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案/郝媛媛 設計/徐稚媚
裊裊涼風動,
凄凄寒露零。
蘭衰花始白,
荷破葉猶青。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今日9時38分53秒
我們迎來寒露節氣
自此
告別了秋明空曠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唐婕 攝
白日漸漸幽晦
歸鴻急于南飛
秋殘如血的季節到了
這是二十四節氣中
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如果說
“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
“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
草木榮華漸成往事
天氣由涼轉寒
冬天的腳步慢慢靠近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唐婕 攝
寒露 三候
一候鴻雁來賓
白露節氣開始
鴻雁大舉南遷
“雁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后至者為賓”
此時南遷的鴻雁應為最后一批
所以稱之為“鴻雁來賓”

資料圖。觀海特約攝影師 王海濱 攝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
“蓋寒風嚴肅,多入于海,變之為蛤”
鳥雀入大海化為蛤蜊
飛物化為潛物
這是古人感知寒風嚴肅的一種說法

市民在海邊挖蛤蜊(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趙健鵬 攝
三候菊有黃華
“草木皆華于陽,獨菊華于陰”
在深秋天寒的時節
菊花遍地開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趙健鵬 攝
寒露過后
露水增多,寒氣更甚
故有俗語道
“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
常是晝暖夜涼
清晨秋霧漸起、百日晴空萬里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寒露 詩意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節選
遠方來的風
送來涼爽陣陣
夏時綠意盎然的樹
此刻的模樣悄悄有了變化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樊蓉 攝
遠憶天邊弟,曾從此路行。
——(唐)李群玉《桑落洲》節選
一件薄衣的溫暖
會讓人本能地想起自己的父母、家人
別離的幕幕仍猶
你可還安好?

資料圖。觀海新聞記者 樊蓉 攝
獨有憂世心,寒燈共蕭瑟。
——(宋)朱熹《夜坐有感》節選
天氣涼、風蕭蕭
小屋里的燭光卻已然閃亮
為他思、為國憂
建言獻策、無論寒暑

資料圖。觀海新聞特約攝影師 張文博 攝
寒露 習俗
登高望遠
寒露時節
此時北方已深秋景象
白云紅葉,偶見早霜
南方也秋意漸濃
涼風習習,心曠神怡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這個秋高氣爽的時節
登上高處眺望
藍天白云、巍峨山峰
頓時有一番耳目一新的感覺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樊蓉 攝
吃母蟹與“秋釣邊”
“九月團臍,十月尖”
寒露時節雌蟹卵滿、黃膏豐腴
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

資料圖。觀海新聞特約攝影師 韓加君 攝
流行的除了吃螃蟹還有釣魚
寒露時節氣溫下降迅速
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
魚兒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
所以此時有“秋釣邊”之說

資料圖。觀海新聞特約攝影師 韓加君 攝
寒露 養生
“白露身不露,
寒露腳不露。”
可穿保暖性強的鞋襪
用熱水泡腳的方式
讓身體變得舒服又溫暖

資料圖。觀海新聞記者 樊蓉 攝
在飲食調理上
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物
可預防“秋燥”傷人
可適當多食
秋梨膏、柿子、柑橘、香蕉等
既生津止渴、潤肺清心
又利腸解毒、調整血壓、靜心安神

資料圖。觀海新聞特約攝影師 俞方平 攝
深秋寒氣襲人
既要防止受寒感冒
又要經常打開門窗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可種植一些綠葉花卉
讓環境充滿生機又可凈化空氣

資料圖。觀海新聞特約攝影師 張文博 攝
今天是國慶長假后的第一天
我們已再次踏上追夢的旅程
昨日的別離
是為了明日更好的相聚

資料圖。觀海特約攝影師 韓加君 攝
這就是寒露
草木逐漸零落,眾物趨于蟄伏
但生命并未就此凋謝
只是轉而在靜默中積累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