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服務圈”,提升幸福感
“十四五”時期,要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構建群眾家門口的“基層治理服務圈”,有利于營造安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實現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惠民生等治理目標。
“基層治理服務圈”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體現。社會治理工作的堅實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所以,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至關重要,既要用好“老辦法”,也要掌握“新手段”。老辦法是做好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期待,群眾需求什么、期待什么,社會治理就要重點關注什么。沉下心、低下頭、彎下腰、邁開步,深入群眾,問效于民。“新手段”則是利用好新平臺、新形式、新渠道等,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積極回應民生關切。比如,青島西海岸新區辛安街道依托微信群,構建了“微鄰里”服務體系,建立了285個“微鄰里”群,發動每戶至少一名居民入群。目前,已涵蓋了4萬余個家庭,輻射范圍達10萬人,打通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米”,推動了社區治理合力的最大化、服務群眾的最優化。
“基層治理服務圈”要為群眾提供更加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盎鶎又卫矸杖Α睉怀龇諏傩?,滿足群眾在“家門口”辦理基層事務的需求。當前,以智能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高科技手段,為提升社會治理整體效能、提高治理水平提供了技術條件。各部門要積極促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服務融合,打通各方面數據壁壘,橫向聯通相關部門單位,為基層業務辦理、矛盾化解等給予支持,切實提高治理實效。比如,在上海市徐匯區,數據共享就有力提升了基層治理和服務能級。當地打造“四室同堂”服務型居委會,即“全崗通”工作室、電梯加裝工作室、聯防聯治工作室、紅色物業工作室。實現了“一人在崗、事項通辦”,為方便晚歸的上班族,17時30分至19時30分也有值班人員為居民辦事。這種能為群眾真正在家門口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受到了廣泛好評,值得學習借鑒。
“基層治理服務圈”關鍵在于堅持黨建引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這對黨員干部的群眾工作本領、社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實上,青島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提升城市網格黨建組織體系,把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創新,作為解決基層治理問題的重要抓手。這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突出作用,在解決群眾難點痛點問題上也卓有成效。比如,李滄區樓山街道翠湖社區創新構建了“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長—單元長—黨員中心戶”的五級網格管理體系。其中,“單元長”是在樓長基礎上的進一步精細化,“黨員中心戶”體現了黨建在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這樣的“樓道微自治”更柔軟、更貼心,有利于化解矛盾,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體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構建“基層治理服務圈”,歸根到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只要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等“急難愁盼”問題,就一定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學義)
青島日報2021年10月12日2版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