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12月15日9版
一周說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建設與治理的方向。在廣大市民的心中,口袋公園里裝的不僅是一抹綠意,而且是更多幸福的色彩。而未來,基礎設施是否更便民、設計功能是否更完備、文化內涵是否更深邃,則是口袋公園能否承載更多居民幸福感的三重維度——
讓小小“口袋”裝進更多幸福
近年來,口袋公園成為城市建設中的新時尚。短短5年間,已有312個口袋公園落戶青島,成為居民家門口的“詩和遠方”。居民們為這一惠民之舉點贊的同時,也寄予口袋公園更高的期許和更美的展望。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建設與治理的方向。在廣大市民的心中,口袋公園里裝的不僅僅是一抹綠意,而且是更多幸福的色彩。而未來,基礎設施是否更便民、設計功能是否更完備、文化內涵是否更深邃,則是口袋公園能否承載更多居民幸福感的三重維度。
首先,口袋公園基礎設施便民,是決定居民幸福感的前提。
此前,嶗山區麗海花園小區的歐先生曾致電本報反映,深圳路上一個兩公里長的口袋公園沒有供人休息的座椅,居民深感不便。深圳路這段綠化帶建成已20年,居民原本只能路過,不能走進去活動。2018年,相關部門對綠化帶進行了升級改造,增設了健身步道。但此后3年多的時間,口袋公園里始終沒有設置座椅。氣喘吁吁的居民無處休憩,前來散步的老人要自備馬扎,讓高顏值的口袋公園,難以留住人氣。
口袋公園大小不一,設計上也無嚴格標準,設施配置難以求全責備,但基礎設施的缺位是不可忽視的短板。試想,精致美麗的口袋公園沒有垃圾桶,時間長了難免果皮紙屑滿地;造型獨特的口袋公園周圍沒有公廁,游興正濃的居民無處“方便”,難免影響居民們的幸福感和體驗感。
設施的問題其實并非無解。職能部門只需要邁前一步,主動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通過廣泛征求民意,匯聚民智,推動問題的解決。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居民們的反映和媒體的報道,嶗山區城市管理局最近已在深圳路口袋公園增設了6處座椅,為公園增添了許多“溫度”。
其次,口袋公園的功能性和互動性,是群眾更進一步的幸福需求。
“傾聽與商量”第七期協商活動圍繞“加強山頭公園、口袋公園建設,提升市民宜居幸福指數”展開。在街頭采訪中,部分市民表達了這樣的期待:口袋公園應該是能讓居民們聚在一起嘮嗑、打撲克、下棋的地方,最好還要有健身器材和兒童游樂設施。
口袋公園不僅是一處風景,而應是一處“活的風景”。讓口袋公園“活”起來,必須注重市民感受,設計者應在建設之初廣泛調研,了解周邊居民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規劃,切實提升口袋公園的功能性與互動性。比如,居民區周邊的口袋公園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要使用人群。這部分口袋公園在設計時必須注重適老化和適童化,盡量避免設置過多臺階、陡坡和障礙物。不僅如此,還要盡量為老年健身設施和兒童游樂設施預留空間,讓口袋公園成為他們美好的休閑空間。
同時,富于城市文化內涵的口袋公園,是提升居民幸福體驗的重要一環。
位于市北區昌邑路、沾化路路口的昌樂園原本是臟、亂、差的廢棄地,被打造成口袋公園后,融入了周邊百年老企業的文化元素,通過浮雕、雕塑和注解文字,讓居民在游園賞景之余還可以尋到青島工業老品牌的文化印跡。
行走在昌樂園,人們最深的記憶點往往不是四季有花,移步有景,也不是亭臺長廊,古韻雅風,而是其中蘊含的人文氣息和歷史脈動,城市的工業文化在這里“看得見、摸得著”。要想不落“千園一面”的窠臼,賦予每座口袋公園不同凡俗的“氣質”,必須結合周邊地域歷史和其本身特色來增加文化元素,提升其主題內涵,讓口袋公園成為見證城市的更迭、留存居民共同記憶的所在。
當然,口袋公園的建設不必“畢其功于一役”,可以有一些“留白”。眾所周知,“畫布”一旦被畫滿,未來就沒有繼續描繪的空間。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對城市建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設計者應以富于前瞻性的眼光,為口袋公園的未來建設留下一定的空間和余地,讓小小的“口袋”在未來也能裝進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