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行掀起了一股滑雪熱潮,同時也迅速帶火了一個梗——“雪道的盡頭是骨科”。冰雪運動看似“拉風”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很多安全隱患,不規范的運動操作更是加劇了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對此,本期《健康波報》采訪了市立醫院東院區骨關節與運動醫學科副主任戴世友,學習如何科學防護避免冰雪運動帶來損傷。
青島滑雪場的火爆現場
現狀
骨科接診人數有所提高
在市立醫院東院骨關節運動醫學科,門診接診的患者中因滑雪而受傷的患者數量確實明顯高于以往,例如由于滑雪不慎在雪地上摔倒,手部率先著地,最終導致腕關節發生骨折。除此之外,關節扭傷和肌肉拉傷患者數量也有增多。戴世友告訴記者,冬季相較于其他季節,運動損傷的患者數量會更多,這是由于冬天天氣寒冷,人們的肢體會發僵發硬,四肢靈活性差,很容易發生走路摔傷,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
戴世友
戴世友總結了就診患者中常見的損傷類型:第一種是關節和韌帶損傷,關節損傷主要包含髖、膝、踝、肩、肘、腕這6大關節的損傷,韌帶損傷則是包括膝關節內側韌帶、外側韌帶、前后交叉韌帶,半月板損傷登;第二種是骨折,又可細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疲勞性骨折,另一種是應激性骨折;第三種則是肌肉拉傷,肌肉拉傷是運動過程中常見的損傷類型,是不規范運動最容易引發的后果。據戴世友介紹,針對以上損傷,目前醫院的治療方式以微創手術為主,并且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給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手術,讓患者恢復如初,運動員可以重回賽場,普通人也能繼續運動。”
趨勢
公眾運動保護意識提高
快走、跑步、登山、游泳……近年來,隨著全民運動的熱情持續高漲,積極投身體育鍛煉的市民越來越多,可喜的是發生運動損傷的人數沒有明顯的增加。據戴世友推測,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得益于公眾運動保護意識的提高,“網絡上有很多健康科普知識,人們可以通過手機或網絡醫療咨詢便捷地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實現良好的預防。”公眾運動保護意識的提高側面上也反映出社會整體健康水平的改善,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在全民健康意識提高的大背景下,目前戴世友所在科室也在積極推出“運動處方”。“運動處方”的概念最早誕生于美國。簡單來說,“運動處方”是由專業的醫師和運動指導人員根據病人具體的身體健康狀況,以處方的形式對其運動的種類、頻次、強度、安全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指導,以幫助病人通過運動鍛煉治療疾病、改善健康水平。“運動處方”并不單純只是一份治療方案,同時它也是一份預防方案。戴世友:“并非只有患者才需要運動處方,運動處方對健康人群同樣有治未病的作用。”
建議
科學規范運動是關鍵
投入體育運動時,倘若公眾沒有科學的防護意識,同樣會帶來不小的身體損害。針對如何健康運動,戴世友給出了建議:
第一,人們應當做好專項訓練。比如滑雪作為一項存在危險性的運動,滑雪愛好者就需要將自身的肌肉力量鍛練起來。其次還需要鍛煉好自身的平衡力量,改善身體的穩定性。只有做好這三方面的前置訓練,滑雪的安全性才會有更高的保障。
第二,無論做哪種運動,人們都需要提前做好熱身活動。在進行運動前,人們要提前做好肌肉的拉伸或旋轉,充分調動肌肉的活力,而且可以同時調動起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使其更加靈敏。從醫療角度來看,人們至少應在運動前30分鐘做好熱身活動,熱身到身體微微發熱且稍微出汗即可。
第三,做運動前,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并且保證有充足的飲食和飲水。醫學上建議飯后1到2小時、飲水后半個小時再進行運動。
第四,無論哪種運動,優良的裝備是必不可少的。裝備可以起到很大的保護作用,并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的運動效果事半功倍。針對一些特殊運動,例如滑雪,裝備的作用就更加不能夠忽視。當人們去進行雪上運動時,一定要提前佩戴好頭盔、護目鏡、護肘、護膝等保護設備。
最后,戴世友建議,無論何種運動,一定要量力而行,并且長期堅持,才能達到理想的鍛煉效果。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欒丕煒 實習生 李飛
責任編輯:欒丕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