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年紀輕輕的女孩因藥物中毒引發急性肝衰竭,轉氨酶數值飆高到了8000多。如花般的生命陷入重重危機時,市立醫院東院重癥醫學中心擔起了救治重任。通過全力以赴地搶救、個體化人工肝治療、天天“靠在”床旁的護理,不利的局面被一點點扳回。一周后好消息傳出——女孩,救過來了!在女神節到來之際,記者專訪了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的“女神尖刀班”,一個不負生命之托的靠譜團隊。
團隊合影
爭分奪秒和“不可能”死磕
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有一群光聽名字就讓人心安的醫護人員。作為青島市最早獨立設置的重癥醫學科,29年來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護佑無數急危重癥患者成功闖過了大風大浪,隨著搶救成功率越來越高,學科已經駛入發展快車道,成為山東省臨床重點專科、連續兩屆青島市A類臨床重點專科、山東省首批重癥監護臨床培訓基地、中華醫學會舒適化醫療培訓基地、青島市ICU質控中心和中華醫學會全國委員單位。
3月7日中午12時30分許,記者采訪了剛剛下門診的市立醫院東院重癥醫學中心主任兼東院重癥醫學一科主任曲彥,她的嗓子有些啞,午飯還沒顧得上吃。說起團隊近年來取得的成績,曲彥的概括很凝練:我們的搶救成功率越來越高了。去年國慶節期間,市立醫院一天先后接診了兩位年輕的急性心梗患者,且病情進展迅速。休克、惡性心律失常、多臟器功能衰竭等隨時可能剝奪患者的生命,重癥醫學科團隊唯有背水一戰,與時間賽跑,和“不可能”死磕。“患者的病情具備ECMO應用指征,我們當機立斷組成ECMO團隊,為患者進行體外肺膜氧合置入,預沖——置管——連接……在團隊的熟練操作下上機成功,為下一步手術贏得了機會和時間。”曲彥告訴記者,去年還接診了一位產婦和40多歲的男性,均為爆發性心肌炎,在命懸一線的關鍵時刻,團隊爭分奪秒全力搶救,最終逆風翻盤迎來轉機,短短一周左右的時間便脫離呼吸機,從ICU順利轉入了普通病房。一次次的成功搶救,讓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成為了眾多患者和家屬最信賴的科室,不斷有周邊地區患者慕名前來就診,愿意把性命托付給這支擅打逆戰的團隊。
科室八成女性個個“敢拼”
醫院的ICU是最牽動人心的地方,門外是焦急等待佳音的家屬,門內是攜手鏖戰疾病的患者和醫護人員。每一次成功的搶救,看似寥寥數筆,其背后是驚心動魄的闖關。“遇到了情況嚴重的急危重癥患者,需要費心思搶救,一兩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天天就靠在病床旁邊了。”曲彥笑著說,從踏入重癥醫學科以來,她沒有休過一次年假,科室的其他小伙伴也是如此,為了工作非常拼。“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家人們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有時候覺得他們是在為我服務,讓我沒有后顧之憂地搶救患者。”
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由92名醫護人員組成,其中女性占到了85%,是不折不扣的“女神尖刀班”,曾被授予青島市衛生系統勞模創新工作室、青島市巾幗文明崗、青島市工人先鋒號。曲彥作為學科帶頭人曾被授予中國醫師獎、山東省三八紅旗手、山東省衛生系統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曲彥告訴記者,成為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大家的身上都有一樣的閃光點——特別能吃苦、有事業心和奉獻精神。由于重癥醫學科涉及到多個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操作,小伙伴每天都要堅持學習,通過不斷積累、交流、磨合,從而達成科室共同的知識體系和重癥醫學思維,以保證治療的規范性,讓患者享受到高質量的診療服務。
創建全省一流重癥醫學團隊
“如果你的身上插滿管子,你會怎么想?如果你是危重癥患者的家屬,你希望和主治大夫交流什么?”在診療技術之外,曲彥和小伙伴們說的最多的是換位思考和心理照拂。在ICU病房里,患者和醫護人員除了是醫患關系外,還需要有如隊友般的肝膽相照。“換位思考之后,我們的醫護人員更能心平氣和地溝通交流,解答患者和家屬的疑慮,大家都朝著一個目標前進,治療效果也會事半功倍。”用充滿人情味的關懷填滿ICU,冰冷的醫療技術也有了溫度。
近年來,隨著通過臨床新技術的開展運用,搶救成功率的提升,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的醫教研發展大踏步前進。科室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省基金項目1項,廳市級項目10余項。發表SCI論文10余篇,中華級論文20余篇,獲省部級科研獎項2項,廳市級獎項5項。作為青島大學醫學院博士與博士后培養點,近年培養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20余人。近3年共派專科負責人和11名學科骨干赴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等著名國際醫學中心研修,邀請國外知名教授來院授課交流。多次承辦國家級及省市級學術會議及培訓班。目前1人次在國家級學會、4人次在省級學會、5人在市級學會任職。如今,曲彥和小伙伴們的目標很明確:繼續提升救治患者的能力,發力學術導向型、快速反應型團隊,創建省內一流重癥醫學團隊。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通訊員 劉芳
責任編輯:欒丕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