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黃山風景區因連續降雪導致臺階結冰,多名游客摔倒,這一驚險場景引發了廣泛關注。雖然景區事后關閉了部分步道,但此次事件仍暴露出景區應急機制滯后、風險預判不足等深層次問題。
近年來,玻璃棧道滯留旅客、索道突發驟停、景區魔毯故障等事件的發生,不僅影響游客體驗,更凸顯了個別地區旅游業在安全投入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失衡。在追求客流量的運營模式下,一些景區將安全投入視為“虧本買賣”,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把安全置于次要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明確規定,景區接待旅游者不得超過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景區應當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可采取門票預約等方式,控制景區接待旅游者的數量。然而現實中,部分景區僅僅張貼“限流公告”,并未真正落實限流措施和應急疏散方案。當降雪、暴雨等極端天氣疊加節假日客流高峰,安全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景區管理不能止步于“開門迎客”,重中之重是提高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監測預警,規范處置救援和健全響應機制,堅持從源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讓安全保障跑在危險發生之前。遇到特殊天氣,景區要提前制定應急預案,如及時清理積雪、關閉危險區域等。利用AI、大數據分析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精準預測游客流量,提前做好疏導和限流。同時,加強員工培訓,提高應急處理能力,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迅速有效應對。
在強調景區責任的同時,游客也需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識,在出行前做好功課,密切關注景區的天氣和客流信息,合理規劃行程,并且遵守相關規定,切勿為了“打卡”而冒險靠近危險區域。
天氣漸暖,出游熱潮已經開啟。唯有時刻敲響安全警鐘,才能讓人們在“春色惹人醉”的美景中安心暢游,真正實現“詩與遠方”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