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78歲的劉老先生因雙下肢動脈血管閉塞、腎動脈狹窄,于外院在雙腿植入支架4枚,右腎動脈血管植入支架1枚。三個月前,老人再次出現行走困難,超聲檢查發現雙腿血管中的4個支架全部發生閉塞,導致血運不暢。幾經輾轉,老人抱著最后一線希望來到市立醫院東院微創介入治療中心尋求幫助……
為老人開展微創治療對醫生是個很大的考驗。一方面,即便造影劑的劑量再低,也會增加原腎臟的負擔;另一方面,即使介入手術成功,也有可能由于腎臟缺血時間過長,腎臟功能仍存在不能恢復的可能。再三權衡下,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賈楠決定為患者進行介入治療,盡快為患者恢復腎臟供血。團隊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造影劑劑量過低導致造影成像不夠清晰,給觀察病變和器械定位帶來很大挑戰。通常要使用50-100毫升造影劑才能完成的介入手術,這次賈主任決定壓至15毫升以內。“雖然術前沒有血管影像資料參考,很多細節問題無法預估,存在風險,但介入手術的質量不能因此打折扣。”介入手術開始后,造影結果證實了賈楠的術前推斷:患者右腎動脈植入的支架發生閉塞,左腎動脈開口重度狹窄,造成雙側腎臟血液供應都很差,手術難度非常大。在造影清晰度有限的狀態下,賈楠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對血管病變三維空間的良好感覺,對左側腎動脈狹窄擴張后,精確定位,成功植入支架,順利打通左側狹窄的腎動脈。為了讓患者少承受一次介入手術的風險,他一鼓作氣,立即操控導管和導絲進行右側腎動脈治療,經過反復努力,導絲終于精準進入支架開口,順利穿過病變段,用涂藥球囊(能夠顯著減少支架再狹窄)進行反復擴張后,支架內的狹窄徹底解除,血流恢復通暢。至此,一次微創手術,將患者雙側腎動脈順利打通,腎臟警報成功解除。為了讓患者重新恢復行走自如,賈楠定繼續為患者開通下肢閉塞的血管,恢復腿部血運。下肢介入手術如期進行,造影見右下肢通路血管扭曲伴有大斑塊,同時可見髂動脈分叉角度小且有彎曲,這給導絲的進入增加了難度。術中,由于老人的病變鈣化嚴重,治療一度擱淺。賈楠決定轉換思維,采用逆向穿刺技術,徹底開通支架內閉塞,血運重建才得以成功。
經歷三次微創介入治療后,患者5個閉塞支架,一條重度狹窄動脈全部打通,患者恢復行走自如,出院時血肌酐180微摩爾/升,腎功能得到顯著改善。記者 于波 實習生 欒丕煒 通訊員 徐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