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征文的題目是《__,讓我愛上傳統文化》。可以寫家中一個富有文化味的物品,比如瓷器、老家具等;可以寫學會一個禮儀;可以寫學會一項技能,如毛筆字、篆刻等。發掘背后故事,抒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贊美。
兵馬俑
青大二附小 王宸睿
前些天媽媽去西安出差,參觀秦兵馬俑的時候,買回一個銅制的兵馬俑,我可喜歡了。
這個小兵馬俑只有一個巴掌那么大,遠不如博物館中的那么高大威猛,但跟真的陶俑一樣,做工非常精致:身披一副厚實的盔甲,看似一名久經沙場的勇猛戰將;頭頂冠帽,就像一位武官;臉上掛著一抹微笑,像是在運籌帷幄,笑對千軍萬馬……
秦始皇陵里的兵馬俑幾乎都是按照真人尺寸制作的,平均高度約為1.8米。從這些兵馬俑的不同神態、龐大制作數量和復雜手工工藝中,可以得知幾千年前古人的制俑工藝技術已十分發達,并且講究寫實精神:這些兵馬俑的每一個士兵都是按照當年秦國軍隊的配置和穿著打扮來制作的;每一個的表情、手勢、動作,甚至是發型,都非常真實,無一重復。這種制作工藝即使在現代,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何況是幾千年前的古人所使用的,想想就覺得不可思議!
古代的生產技術還非常落后,沒有現代化的模具生產設備,但是工藝技術卻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與之類似的還有非常有名的干將莫邪之劍,我們不得不佩服幾千年前老祖宗們的智慧!這一切使我對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和敬佩之意。
那首詩
膠州七中 周卓群
夜深難眠,翻身起床,不知不覺站到窗邊,抬眸,已是皓月當空,灑下遍地銀霜。睡意全無,思緒萬千。月白風清,這月亙古不變,是遠在峨眉的月,也是映在蘇軾心頭的月。皎月銀霜襯了周遭的幽,愈是靜愈是不安,驀然一想,那時蘇軾的心情也同我一樣吧?
看窗外,云卷云舒,愜意無限;聽鳥聲,清脆響亮,生機勃勃。夏令營只過兩天,便有些想家,舉頭望著皎月,寂寞無眠。皓月相照,月光如水水如天,涼風漸起,孤燈只影,想起幾天前看的那首《水調歌頭》,蘇軾只身一人在中秋佳節,喝酒賞月,暗自懷念家鄉,懷念家中的笑語歡聲,悵惘過后,留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名句。我突然有些明白這種無奈而又強烈的思鄉之情。
回家后,再看蘇軾、李白的思鄉詩詞,有的是薄霧如紗的清晨,有的是乍暖還寒的冬日,有的是蓮葉亭亭如蓋的一方池塘……一角暖陽,一片殘云,一座孤橋,漸漸地,我走進了詩人們的心間,走進了詩詞的世界,這個世界絢麗多彩,使人迷戀其間。
在這個世界里,我陶醉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氣,感慨于“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意境,享受于“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華麗,欣賞著“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清新,我掬起縷縷月光,照亮遠古的路途。
在這個世界里,我與屈原一起高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與李白一起暢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與岳飛一起表白“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我采摘的粒粒星子,指引我前進的方向。
在這個世界里,我看見莊子袖手飄在秋水浩渺的波濤上,屈原披發行吟在江邊,李清照傾聽著三更蕉雨悵然北望。
悠悠古風,吹拂著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吟誦至今的詩詞歌賦閃若繁星,是我國的精神瑰寶。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如同細水長流,向未來奔去,不曾停歇。窗外那輪皓月高懸天際,我又捧起了詩詞……
國畫
53中小學部 高安
還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國畫,是在一個炎熱的上午。那天,蟬在樹枝上切割陽光,狗在樹蔭里舔舐陽光,蜜蜂在花朵上針灸陽光,我背著書包跟著媽媽走在去畫室的路上,在眉宇間抓撓陽光。
走進畫室,一開始我還坐立不安,可是后來就被鮮艷的色彩和舒緩的筆韻牢牢地抓住了。國畫老師說:“墨畫是國畫中的一種,光是墨畫就有很多技巧。焦濃重淡清,每一種墨色都是一種不同的體驗,用筆不能太輕,否則就太輕貓淡寫了,也不能太重,否則就太生硬……”墨畫的用筆是一種剛柔結合、恰到好處的體驗。如果靜下心來看每一幅國畫,會發現它和詩詞一樣,抒發著畫家的心情,有激情澎湃的,有細水長流的,有悲哀思痛的……國畫還傳承了中國五千年間的滄桑輪回,讓人回味無窮。
經過老師的一番講解,我馬上就產生了想畫一幅作品的沖動,可是老師卻讓我先畫線條。后來我可以畫山、水等簡單的畫,可我覺得太麻煩了就想放棄,老師跟我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讓我有了繼續學下去的信念。當我終于可以畫出一幅作品,發現窗外已是一片火紅的秋天了。從此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國畫。
國畫,讓我感覺那個夏天不再熱;國畫,讓我愛上了傳統文化。我愛國畫!
書法
膠州七中 趙心怡
冉冉檀香在溫暖的空氣里回蕩,徜徉于黑白相間的世界里,我愿浸身于墨香當中,用書法來詮釋中國的五千年傳統文化歷史。
很小的時候,我就對書法有一種獨特的情感,每每看到電視上的書法家們揮動毛筆寫出一個個游云驚龍的毛筆字時,我就會異常激動。今天老師正在講著關于書法的小故事,聽著老師繪聲繪色的演講,我的心仿佛又飄向了歷史文化中......
我在歷史的長河中徘徊,突然間睜開了眼睛,回到了東漢末年,嚯!這不正是東漢著名書法家鐘繇!對于書法學習,他可是非常執著熱衷。據說,他曾經在抱犢山讀書,為了將書法練好,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正想著,門外進來兩個人,此乃曹操、韋誕是也,他們一同坐下探討書法。韋誕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許多人十分崇拜他的書法,聽說他的手頭還有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
緊接著,我又穿越到了秦朝,哈!現在的我,正隨著秦朝著名大將蒙恬在外出征。這天,蒙恬正在記錄戰事向秦始皇匯報。當時人們是用竹簽寫字,因為情況緊急,竹簽筆又用得不方便,蒙恬抬手扶額,苦思冥想,他叫人剪下一些兔毛插在竹管里,做成了一支筆,又用堿水浸泡后去掉油脂。就這樣,一支柔順易用的毛筆誕生了。關于書法的傳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讓我不由驚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是書法,讓我在生活中帶著快樂成長;是書法,讓我愛上傳統文化!(本版主持人: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譯心)
責任編輯:張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