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凱:與天賦一同奔跑的“眼鏡俠”
曾經的青島短跑高手正以北京冬奧組委官員身份奮戰新“賽道”
以18歲為界,胡凱的人生被一分為二。那之前,他是青島一名默默無聞的少年;那之后,他是本碩博連讀的清華學子,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男子百米冠軍,人生贏家“眼鏡俠”。現在的他正以北京冬奧組委官員的身份,在新的“賽道”上沖刺自己的又一屆奧運會。胡凱說:“做了這么多年運動員,現在再給運動員們做服務工作,也算是一種回饋吧。”
2001年春天,胡凱第一次踏入清華大學的校門,參加學校組織的特長生培訓考試。盡管此前僅有三個月的短跑訓練經歷,但天賦異稟的他還是順利通過測試拿到了特長生加分,并在其后的高考中以572分考入清華大學。

進入清華后,胡凱上午上課、下午訓練,寒暑假也留在學校加練。勤奮刻苦再加上教練李慶的悉心點撥,胡凱的百米成績突飛猛進,很快就從11秒開外跑進了10秒50大關。2004年初出茅廬,胡凱在全國田徑大獎賽總決賽中一鳴驚人,一舉拿下了100米和200米的雙料冠軍。2005年土耳其伊茲梅爾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胡凱跑出了10秒30的佳績,成為世界大賽中第一個拿到百米冠軍的黃種人。“眼鏡俠”一戰成名。
2008年北京奧運會,胡凱迎來了自己運動生涯的高光時刻,他代表中國4×100米接力隊歷史性地闖入決賽,并成為首位進入奧運會百米比賽第二輪的中國選手。“作為運動員,我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奧運會都參加過,也沒什么遺憾了。”胡凱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運動生涯。
體育生的生活并不似人們想象中那般輕松愜意,即便在賽場上闖出了一片天地,胡凱在清華的學生生活也沒有太多改變,上課訓練、去食堂排隊打飯依然是他的日常。
比賽之外,胡凱在學習中拿出了和訓練一樣的韌勁,尤其在讀研究生和博士期間,他要和普通同學一起學習、考試、通過論文答辯,沒有任何“特殊待遇”。
為了寫好畢業論文,他泡在圖書館里挑燈夜戰,帶著學弟學妹在北京發放調查問卷,最終他的論文《顧客企業關系的象征性符號形成機制研究》在答辯中獲得A的好成績。“可能是有一點天賦再加上比較幸運吧,體育讓我的人生走上了一條從沒想過的路。”胡凱說,自己在運動生涯中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堅持”,“人生的路有很多條,一旦做出了選擇,就要堅持到底,無論成功與否,奮斗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
舍不得清華園里的氤氳書香,胡凱在博士畢業后放棄了外企的高薪誘惑選擇留校,胡凱坦言,這對自己來說是最好的選擇。“讀博士期間我就當了輔導員,當時想的就是從事這么多年體育工作,想把積累的經驗和經歷傳授給學弟學妹,讓他們少走彎路。”2016年,難舍體育情結的胡凱由校團委轉到校體育部工作。體育教學之余他還負責為學校搭建立體的體育競賽體系,包括普通學生運動會、戶外鍛煉等。
在體育氛圍濃厚的清華大學,包括足球、乒乓球在內的各種體育社團多達50個,運動普及開來后,胡凱從中選拔了一批體育優秀生組成代表團,讓這些優秀學生回到院系指導學弟學妹。“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體育在塑造人格、磨練意志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因為如此,它在清華大學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每一段經歷都是一場修行。2019年年末借調到北京冬奧組委后,胡凱被安排在志愿者部工作,他也把這段經歷看成又一次難得的成長。胡凱說:“我作為運動員參加了北京奧運會,2019年的國慶大典上我負責清華方陣的組織,即將到來的冬奧會我不僅是參與者,還是服務者、奉獻者,這對體育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過程。將來回到學校,我會把這些分享給一代代的學生們,讓他們更真切地感受到體育帶給人的力量和改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 羽)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