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25日2版
青島日報2021年5月25日2版

“十八年地鐵斷點”要打通了
最近,很多北京市民非常興奮,因為地鐵1號線和八通線將于今年年底前實現貫通運營。這意味著,困擾北京人18年的地鐵“斷點”終于要打通了。
北京地鐵1號線和八通線,對于首都意義非凡。1號線是中國建設的第一條城市地鐵線,于1969年10月1日開始試運營,經過天安門、王府井、國貿等眾多地標。八通線開通于2003年,是市民乘地鐵往來通州的必經之路。從地圖上看,這兩條線路在一條線上,事實上卻一直是分開的。乘客要想換乘,需中途下車走一段路,換個站臺再乘車。這挺折騰,特別是在高峰期,既增加通勤時間,也容易造成擁堵,降低了城市效率。這一“斷點”的打通讓市民歡欣鼓舞,也說明民生痛點往往就在細節處。一個小小的系統優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市民的生活體驗。
在很多時候,“斷點”也是公共服務不精細所致。比如,此前成都137路公交站牌在網上成為一個“梗”。“三環成彭立交東外側”“三環成彭立交橋”“三環成彭立交西外側”等站名高度相似,讓乘客完全不知道該在哪里坐車。經媒體報道后該線路進行了整改,對公交站重新命名。其實,類似問題在不少城市都存在,有的是“公交站同名異地”,有的是扶梯“長期癱瘓”累壞行人……打通這些“斷點”,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打通“斷點”不僅體現在對問題環節的優化上,更重要的是要事先多想“一公里”。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也一直存在著不少“斷點”。比如,生物技術類初創企業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過程很長,對實驗室的依賴性很強,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的過程中,需多次到實驗室“回爐”。一家初創企業的天使輪融資,一般只有500萬至1000萬元,而一臺實驗設備很可能就價值上千萬元,根本買不起。這一“斷點”嚴重制約了該領域的科技成果產業化。今年以來,深圳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其中一項就是請初創企業入駐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該中心樓上是實驗室,樓下是企業,打破了二者的空間距離。初創企業可以與研究院共享實驗設備,大大降低了運行成本,還可以隨時獲得科研“國家隊”的技術攻關支持,極大縮短了從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競爭力大增。
經濟學有個詞叫“邊際效應”。某種意義上,打通“斷點”的成本并不高,但其邊際效應卻巨大,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需要對城市的現代化治理具有前瞻性,平時多體察民情民意,多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用創新思維來破解難題。這不僅是一座城市治理水平的縮影,是城市治理溫度的體現,也直接關系到城市的未來發展。(王學義)
責任編輯:郝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