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5月28日2版

讓人才和產業更好鏈接
最近,位于萊西市姜山鎮的北京汽車制造廠總部及產業基地項目獲得了全市“項目落地年”觀摩總結會代表們的好評。值得注意的是,除去汽車產業本身之外,該項目的一大亮點是,企業門口就有兩所職業院校。
把職業院校開在企業門口,解除企業對人才的后顧之憂是當地著眼未來、協同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新能源汽車是青島近年來大力發展的產業,有著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潛力。然而,在引進項目時也要充分考慮到,此類新項目不能獨立發展,需要一系列相關配套,尤其是人才的支撐。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狀是,很多重要崗位的人才一直都在一線城市生活,他們不愿意離開原來的居住地,而到一個新的——特別是相對偏僻的地方去長期工作。如果這一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抬高企業的用人成本,也會對其發展壯大形成掣肘。這就要求相關部門真正懂企業、懂行業,有系統思維和全局視野,提前做規劃,眼光放長遠。姜山鎮的黨政部門就是這樣做的,也得到了市里的大力支持,這一點值得肯定,也值得更多地方和行業借鑒。
解企業之渴,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需要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而只有政府部門、學校和企業一起,才能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鏈接。應該看到,僅僅拉近職業院校跟企業的空間距離是不夠的,關鍵的還是如何“破壁”,真正實現產教融合。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職業學校辦專業都是“一窩蜂”,結果是學生畢業即失業,而企業仍然招不到人。與北汽項目咫尺之隔的青島西大技工學校已于2020年開始招生。在當地黨政部門推動下,該校與企業形成了“共同教育”的理念,雙方簽訂協議,根據企業需求,設置了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維修等專業,由北汽的骨干人才來開設專業課、做講座,把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第一時間納入教學內容,實現了產教“零距離”。因此,讓教育與產業同頻共振,用高技能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還需要政府部門高位布局,做好服務。
經濟學中有個詞叫“邊際效應”,即某種意義上,打通“斷點”的成本并不高,但其邊際效應卻巨大,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就需要對城市的現代化治理具有前瞻性,平時多體察民情民意,多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用創新思維來破解難題。這不僅是一座城市治理水平的縮影,是城市治理溫度的體現,也直接關系到城市的未來發展。(王學義)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