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6月1日2版

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
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從今天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施行。與舊版相比,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增添了不少新條款、新表述。用網友的話說,就是對孩子有些“偏愛”。
其實,“偏愛”孩子是應該的。一個文明社會,理應給予孩子最大程度的關愛。我國在立法方面,對未成年人權益一直很重視,近三十年內已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了三次修訂,這在其他立法中并不多見。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對近年來所凸顯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規制。比如,針對“雞娃”現象蔓延,明確規定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履行“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的監護職責。針對以往司法實踐中較少傾聽孩子的聲音,明確規定法院處理離婚訴訟時,在未成年子女撫養問題上,“應當尊重已滿8周歲未成年子女的真實意愿”等。孩子的意見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而不再被視為父母的“附屬品”。
守護孩子,需要把責任壓實。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有一大亮點是增設了網絡保護專章。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人數達9.89億,其中學生占比達21%。不少家長對孩子上網很擔憂,但不得不面對的是,互聯網已成為學生獲取信息、認識世界和休閑娛樂的重要途徑,不讓孩子上網,幾乎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事。早在2007年,我國就有針對網絡游戲的防沉迷系統上線。今年“六一”前夕,各平臺又紛紛表態對防沉迷系統進行升級。然而,近日經多家媒體實測發現,部分平臺仍漏洞百出。有的在“青少年模式”下,仍有打軟色情擦邊球的視頻及直播;有的仍能購買游戲點券、理財產品;有的將“青少年模式”在頁面上設置得非常隱蔽,很難找到——14年過去了,某些平臺明明沒什么技術門檻,卻偏偏保持“龜速”,屬于典型的“裝睡”,實質是舍不得流量和利潤,不放棄對孩子的收割。要想使其負起責任,還需監管部門拿出雷霆手段。
對孩子的呵護,體現在城市精細化治理中。如何預防校園欺凌、如何讓兒童用藥更精準、如何給兒童多些體育鍛煉場所……這都是呵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具體問題。而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會跟孩子換位思考,“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這將為社會治理提供不一樣的視角。目前,一些地方正在著力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比如,深圳將“積極推動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納入發展規劃綱要;長沙提出將兒童權利作為城市發展核心要素,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成都啟動兒童友好社區試點工作。這些地方所積累的經驗值得借鑒。“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需要在政策法規、基礎設施、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給孩子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更貼心的服務、更良好的體驗、更廣闊的空間和更美好的未來。
關愛孩子,就是守護城市的未來。最好的城市,應該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城市。對于他們,我們的“偏愛”更應多多益善。(王學義)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