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博士返鄉到大學生養豬
畢業季來臨,有兩則有關就業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一則是山東曹縣博士胡春青返鄉進行漢服創業。作為曹縣大集鎮胡樓村里出來的第一個博士,三年前他從中國科學院博士畢業后回到老家,與妻子一起創業。2021年第一季度,他們銷售額超過300萬元,預計全年能突破1500萬元。另一則是大學生李迪到廣東農村打工養豬。去年7月畢業后,學計算機專業的他選擇到清遠一家豬場工作,吸引他的是入職第一年綜合薪資為12萬-20萬元,遠高于小網絡公司開出的3000元月薪。
兩則新聞的“主角”看似云泥之別,實際卻有明顯的共同點。他們的選擇都讓人感覺意外,容易引來“大材小用”“資源錯配”之類的論調。但他們自己都很決絕,他們明白在那些論調背后更多的是誤解。很多人的認知還停留在“前現代”,不知道當下的漢服產業、養殖業等都已經不再是舊有模式,而是加載了“現代化因子”。比如,漢服越來越重視原創設計,一件高端定制品售價達3.5萬元,光人工織布就需要上百人。豬場防疫免疫、污染治理等呈現高度細分趨勢,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智能養豬圖景已漸次實現。當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在各行各業都提質增效的背景下,很多傳統產業已經到了必須依靠互聯網高科技進行產業升級的關口。
傳統產業突破關口,需要大量人才,而人才需要轉變觀念。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這是解決傳統產業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徑。但也應該走出一個誤區:并非只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才要從事傳統產業的基層崗位,綜合性大學的本科生及更高學歷人才也應將此作為正常的擇業范疇。像那種認為一二產業只是“低層次苦力活”的觀念要改改了,認為“農村=Low”的偏見更該立刻拋到九霄云外去。第三產業同樣如此。日前,“清華大學畢業生”做家政的新聞上了熱搜,這一消息的真實性目前尚存疑問,但去年杭州“雙語碩士劉雙做保姆”卻是真的,其年薪可達30萬元。而且,“保姆”的稱呼并不準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這一職業名稱是“家政服務員”。家政行業人才缺口巨大,僅上海高端家政專業人才缺口就達20萬。正可謂,“職業無貴賤,各行出精英”。
眼下,不少年輕人抱怨“內卷”。這雖是現實困境,但換個角度看,一窩蜂式的競爭之下,內耗叢生,豈能不“卷”?如今新業態、新工種不斷涌現,正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蓄水池。只要就業觀與時俱進,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而用著名制度經濟學家諾斯的理論來看,很多就業之“卷”,正是因為老在存量蛋糕上做“分配性努力”,也很難為社會帶來更多增長力。而胡春青、李迪們轉向實業,別出心裁,所做的卻是“生產性努力”,有助于將蛋糕越做越大,帶來社會生產的增量效應。(王學義)

青島日報2021年6月4日2版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