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學期伊始,青島部分中小學生在校“躺睡”午休的視頻走紅網絡:孩子們輕輕拉動座椅調節裝置,原本直立的椅背就能傾斜,座椅秒變躺椅,雙腳往桌底下的腿托上一搭,毛毯往肚子上一蓋,在座位上即可實現“躺睡”。不少網友為此點贊,“再也不用擔心口水流課本上了”“值得推廣”。
一直以來,中小學生午間多趴在課桌上休息。這種午睡方式固然方便,卻存在諸多健康隱患。從醫學專業角度來看,伏案午睡會減少頭部供血,使腹部、眼球、頸椎等部位受壓,時間長了還可能造成脊柱變形和腰肌勞損等。所以,學校提供午休床或者可調節的午休課桌椅,堪稱是“及時雨”,完美解決了這一痛點。
由“趴”改“躺”,一“姿”之別,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并不容易。人們叫好的,不僅是“午休神器”這種人性化設施,還有其背后的教育溫度與智慧。“午休神器”獲廣泛點贊,讓我們感受到家長和社會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普遍關注。同時也要看到,受場地、經費等現實因素制約,普及中小學生午休“躺睡”存在重重困難,解決這個難題,需要政府與學校共同發力。
首先,政府部門要把中小學生午休“躺睡”當成大事來辦,主動謀劃、積極作為。在廣東、浙江等地,政府部門已經開展了“中小學生在校健康午休工程”,投入專項經費,為中小學生提供多元化午休服務和產品。從長遠來看,要徹底實現學生午休“躺睡”,相關部門既要對老舊學校實施改造擴容,又要在新建學校時將學生午休環境建設納入規劃設計當中。
對學校而言,更不應忽視學生午休“躺睡”這一現實需求。學校可因地制宜,多一些“學生視角”,例如,開放多功能教室、會議室等增加午休空間,或引入睡袋、折疊床、折疊桌椅等便于靈活操作的“躺睡”設施。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學校可以充分做好學生睡眠調研和家長動員,廣泛贏得家長支持和社會資助,通過選擇部分年級或班級開展試點工作,逐步實現全校學生“躺睡自由”。
守護好中小學生的午休,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實際行動之一,更是解決廣大家長急難愁盼的有力舉措,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希望各方齊心協力,讓“躺睡”早日成為所有學生午休的標準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