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經濟下,民宿業風生水起,入住特色風情民宿已是游客熱衷的旅行方式之一。但當民宿開進居民小區,隨之而來的治安、擾民、游客維權等問題成為投訴的焦點。
開設在小區里的民宿往往具有隱蔽性,沒有營業執照等正規手續,脫離了相關部門的監管。其根源在于互聯網短租平臺準入門檻低,助長了小區民宿的無序生長。經營者只需向短租平臺提供身份證、房產證或租賃合同即可發布信息“接單”。小區民宿的經營者大多“半路出家”,缺乏酒店運營和服務能力,難以保障消費者的正當權益。而對小區居民來說,民宿“入侵”打擾了他們的正常生活。來來往往的陌生人和車輛帶來的治安隱患、噪音煩惱由全體業主埋單。長此以往,不利于民宿行業的健康發展。
給小區里的民宿戴上“緊箍咒”,源頭治理、齊抓共管才是善治長久之道。
完善制度建設,給小區民宿立規矩。建議相關部門結合實際研究出臺地方性城市民宿管理辦法,對民宿準入條件、開辦程序、經營規范、監管主體、管理責任等作出明確規定。同時,督促線上短租平臺履行主體責任,嚴禁其在民宿信息源上“放水”。例如,北京市2020年底發布的《關于規范管理短租住房的通知》規定,在北京非核心區域經營短租住房的經營者,需符合本小區管理規約,無管理規約的應當取得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的書面同意或取得本棟樓內其他業主的書面同意。
開展聯合摸查,為問題民宿排隱患。公安、消防、市場監管等多部門應形成監管合力,集中檢查小區民宿存在的無證經營、未向公安機關申報、不按規定登記旅客信息及各類治安消防隱患問題,下達整改通知書或實施相應處罰。在這方面,青島西海岸新區已經做出有益嘗試。近期,針對靈山灣壹號小區民宿“扎堆”擾民問題,青島市公安局黃島分局聯合靈山衛街道辦事處、各相關部門、物業一起研究民宿管理的相關辦法,并在小區內開展了民宿治安清查,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
小區民宿作為新興事物,目前尚無牽頭管理部門,但這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只有多方發力,不斷完善線上、線下監管體系,民宿行業才能健康發展,助力旅游業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