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年味兒漸足,“壓歲錢畸形攀比”的話題登上了熱搜。安徽阜陽一位市民在網上留言稱,近年來當地壓歲錢攀比成風,“金額由之前的10元、20元,漲到最低200元,甚至500元、600元,給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人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壓歲錢可能還沒發揮給孩子‘壓歲’的作用,就先把老人‘壓’垮了。”對此,不少網友表示深有同感。
“壓歲”原為“壓祟”,是我國過年的一項傳統民俗,起源于漢代,承載的是長輩對孩子的祈愿和祝福。壓歲錢最初并不是真實貨幣,而是類似于貨幣的象征性物品。隨著時間推移,壓歲錢的實用性得到強化,最終變成實際的流通貨幣。近年來,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壓歲錢的標準也水漲船高,且有攀比之風。如果任由壓歲錢無節制“提標”,就背離了祝福的初衷。
當壓歲錢變成炫耀的工具,讓親人之間打起“小算盤”,背上“人情債”,這種民俗不僅不能傳遞心意和祝福,反而成了一種負擔。老人們為了哄孩子高興,無奈掏空錢包;親戚之間給孩子們互發紅包,表面上熱熱鬧鬧,私下里相互比較;孩子們也可能受到影響,給長輩拜年只是為了收壓歲錢,而忽略了敬老的表達。一旦被這種不良風氣裹挾,紅包可能越來越厚,情感卻越來越薄。
其實,壓歲錢文化也可以很健康、很溫馨。一幅引發熱議的“全國壓歲錢地圖”顯示,在全國各地壓歲錢金額普遍超過200元的情況下,作為發達省份的廣東卻獨樹一幟,以平均50元的金額“墊底”,這與廣東人只講“意頭”、不比金錢的觀念分不開。五元十元、一元兩元,多少隨意,心到即可,這種壓歲錢民俗值得發揚。當然,不少壓歲錢負擔較重的地區,近年來也在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制定村規民約等方式,積極倡導勤儉持家的家風家訓,糾正壓歲錢攀比鋪張之風,推進移風易俗。
讓壓歲錢壓住攀比之“祟”、回歸本義,須成風化人、久久為功,一方面要大力倡導、持續推動,另一方面,每個家庭都應更理性地看待壓歲錢,堅決抵制攀比鋪張,共同營造文明祥和的新年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