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求來源
12345·青訴即辦
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
黨報熱線82863300
■話題熱度 ★★★★
AI生文、文生圖、圖生視頻、數字人直播……AI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新風口,對眾多行業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一時間,“不學AI就會被時代淘汰”“取代你的不是AI,而是會用AI的人”的說法,讓不少人心生焦慮。利用人們這一心理,打著“AI變現”旗號的騙局也應運而生,一些不良商家推銷AI軟件、開展AI培訓,但軟件貨不對板、數字人直播被平臺封禁、夸大培訓效果、退費難等問題層出不窮,新入局者本想追求技術紅利,卻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
無售后、遭封禁
AI直播軟件成擺設
李先生經營著一家實體店,一直希望通過線上渠道拉動經營,但自己不愿意出鏡,也不懂直播技術,所以一直沒有直播帶貨。今年2月,李先生在某社交軟件上看到一條推廣“AI全自動無人直播軟件”的視頻,宣稱可以通過AI生成數字人并合成真人聲音進行直播,實現自動講解、自動場控、智能回復、自動商品彈框,代替真人直播講解,能24小時在線售貨,輕松賺錢。李先生按照提示添加了青島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微信,對方自稱是一家軟件開發企業,有專業團隊解決后續技術問題。于是李先生花999元購買了該軟件手機端一年的使用權,對方發來了軟件安裝程序和教學視頻。
“這款軟件操作十分復雜,即便按照教學視頻一步步操作,也無法實現AI自動直播。”李先生說,他多次向客服求助,對方表現得很不耐煩,經常不回復,最后還把他拉黑了。
吳女士則花999元購買了該公司軟件電腦端一年的使用權。“客服通過遠程操控,在我的電腦里安裝了多款軟件,光是安裝軟件就花了一個下午時間。”吳女士說,客服指導她操作過一次模擬直播,還給她發了一些教學視頻,之后就不管不問了。直到現在,她都沒有成功操作這款軟件直播過。
李先生和吳女士均表示,他們向市場監管部門反映了此事,希望協調退費,但商家明確表示已經安裝了軟件、提供了服務,所以不退款并且拒絕調解。“市場監管部門只能終止調解,并建議我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可是我沒有精力去打官司,只能自認倒霉。”李先生說。
記者發現,另有多名網友在多個網上投訴平臺反映在該公司購買AI直播軟件后無法使用以及缺乏售后支持的問題。
記者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到,青島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今年3月注銷。但在抖音、微信等平臺上,仍能檢索到這家公司的賬號和發布的視頻,并能通過商家客服購買同款AI直播軟件。
在多款社交軟件上,許多賬號在推廣AI直播軟件,宣傳的功能大致相同,并稱可以在各直播平臺上使用。但不少用戶發帖稱,使用AI直播軟件直播后,賬號頻繁因違規被封禁,而軟件提供方對售后問題敷衍了事。
“目前各大直播平臺對于數字人直播的規定不一,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規范。”業內人士李先生在青島從事軟件開發近20年,他表示,騰訊視頻號明確禁止使用數字人等非真人直播的代播內容;快手、京東規定,商家采用數字人直播時,僅允許使用平臺自帶的數字人;抖音規定,必須將數字人的形象在平臺注冊,直播時由真人驅動進行實時互動,不允許完全由AI驅動互動,數字人直播必須有顯著標識。
業內人士指出,部分軟件開發企業或代理商推銷AI直播軟件時,常刻意回避平臺限制,致使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軟件,直播時卻遭封禁。
今年3月17日,抖音集團副總裁李亮在其微博上發文提醒,“不要相信‘AI無人直播能躺賺’‘一部手機躺著就能在直播賺錢’,不建議大家購買無人直播軟件和技術。”
假承諾、退款難
AI培訓套路深
“我本想退休在家學點新技能,賺點錢補貼家用,而且廣告宣稱如果學不會或賺不到錢還能退費,但報名之后發現,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市民郭女士告訴記者,日前,她在某社交軟件上刷到一則“AI自媒體變現新手小白輕松月入3萬”的視頻,通過視頻下方鏈接試聽了一堂免費的“AI實戰訓練營線上體驗課”。課上,“AI變現實戰導師”分享了多個零基礎學員借助AI軟件快速變現的成功案例,并反復承諾,不會操作電腦的老年人也能快速上手,一周所得收益就能超過所交學費,上手后月收入可以達到3萬元,如果賺不到錢包退學費。
在導師的不斷蠱惑以及“限時減免2000元、僅收10人”的營銷手段下,郭女士頭腦一熱就支付了1757元學費。但不久后她發現,對方前期的承諾都無法兌現。她按照導師所教,在某社交軟件旗下的商城開設AI小店,選擇導師推薦的高傭商品,并使用AI軟件生成商品海報和推廣視頻,上線了多款商品,但根本沒有銷量。她還發現,那些所謂的高傭商品的標價比在其他網店的售價高出許多,根本無人問津。
“我又聯系導師,對方表示新店權重低,官方沒有推流,讓我再交錢升級賬號獲得推流。但當初宣傳課程時,她明明承諾‘零基礎上手’‘一次性收費’,并且宣稱商城與導師團隊有合作,會給予流量保障。”郭女士說,她意識到可能遭遇了培訓騙局,便要求退費,但對方以已經提供培訓并開通店鋪為由拒絕。她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此事,因此類培訓糾紛不屬于生活類消費糾紛范疇而未受理。
為探明其中的套路,記者也報名參加了這堂“AI實戰訓練營線上體驗課”,線上課堂約有50人。一名姓張的導師首先介紹了自己的從業經歷和成就,稱操盤過20多家營業額達千萬元的店鋪,親自培養了7000多名零基礎學員,學員平均月收入超過3萬元。接著,該導師分享了多位學員經過培訓后利用AI技術開店帶貨、推廣音樂、制作視頻,以及開設影視直播間、讀書直播間、助眠直播間賺錢的成功案例。
張姓導師稱,成為她的學員后,可以憑借她團隊的優勢和資源,享受到社交平臺、電商平臺的高額補貼與推廣提成,入門保底月收益過萬元,上手后平均月收入超3萬元。比如,在某商城開設AI小店,銷售該導師團隊的專屬高傭商品,就可獲得官方流量支持,以及每月9000元的基礎收益,銷售商品的傭金另算;在視頻平臺注冊賬號,用AI制作視頻然后添加指定推廣音樂,每天生成兩條視頻,每月就有3000元的音樂推廣收入。
整場體驗課持續約兩個小時,導師不斷向學員們灌輸“課程無年齡限制、無門檻,包教包會包賺錢”,此次她親自帶10名學員,學費限時減免2000元,僅收1757元,學員培訓一個月后賺不到錢無條件退費。
記者向張姓導師索要了一份服務協議。其中,有關退費的條款明確約定,因乙方(委托方)或乙方店鋪自身原因導致約定的目標未能實現或客觀銷售情況無法實現乙方個人預期利潤的,甲方對此不承擔責任,乙方不得以此為由要求甲方退費。同時,協議還約定,甲方并不對乙方(將)賺取利潤額度作任何承諾保證,任何人員(包括甲方員工)更無權代表甲方對乙方進行任何的盈利或經營目標承諾。
記者指出服務協議與導師承諾不相符時,張姓導師表示,協議是格式條款,她在直播間里的承諾都作數,還讓記者趕緊付款報名。
對策:嚴格監管 提高警惕
記者在多個社交軟件上搜索“AI課”“AI培訓”發現,宣稱“零基礎上手”“AI變現”“月入過萬”的培訓課不在少數。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反映AI課程存在虛假宣傳、退費難等問題的投訴有近5000條。
“每一次技術熱點的興起,都會催生一場掘金熱潮,總會有不法分子利用公眾對新技術缺乏認知,通過夸大宣傳、虛假承諾等手段誘導公眾入坑。”青島市調解協會監事長姜東認為,監管部門和網絡平臺應圍繞利用AI熱度開展的經營、培訓行為加強監管,加大對不良機構的打擊力度。
“建議權威機構或行業協會主導設立AI培訓課程,建立培訓機構認證體系,為公眾把好準入關。網絡平臺方應利用技術手段實時監測商家的宣傳內容,及時發現并預警虛假宣傳行為,特別對內容中含有‘AI變現’‘AI無人直播’等關鍵詞的課程設置風險提示。對于投訴較多的疑似虛假宣傳信息,平臺應積極調查核實,并向監管部門報告,必要時下架相關課程。”姜東表示。
“目前,一些不具備培訓資質的公司和個體經營者利用新媒體平臺和MCN機構(網絡信息內容多渠道分發服務機構)旗下的不同賬號,在各大網絡平臺投放廣告,大量發布虛假非法廣告和帶有蠱惑內容的視頻,吸引公眾關注,讓人難辨真偽。”青島市職業培訓行業協會副會長、青島市北區中華職教社主任孫凱認為,社交媒體平臺應當提高教育、培訓類廣告發布的門檻,要求廣告發布者提供合法的培訓資質證明以及師資介紹、課程大綱等相關材料。對于發布虛假廣告的培訓公司和MCN機構,應禁止其再次發布相關廣告。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虛假廣告的傳播。
“天上不會掉餡餅,更不會有餡餅追著人砸。公眾在追AI風口時,應深入了解AI在相關領域的應用,通過搜索相關資料、咨詢專業人士等方式,判斷相關廣告的真實性和產品的可靠性,切勿被虛假信息忽悠,被宣傳話術帶偏節奏。”青島市人大代表、山東文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張寧提醒,依據相關法律規定,禁止對投資、培訓效果作保證性承諾。任何宣稱“收入保底”“穩賺不賠”的培訓均涉嫌虛假宣傳,遇到此類話術應當提高警惕。
張寧建議,謹慎選擇資質合規、信譽良好的軟件廠商及培訓機構。在開展合作前,應當將對方的服務承諾等核心內容完整、準確地落實在書面合同中,確保其具備法律效力。同時,采用錄音、拍照、截圖等方式留存與對方的對話記錄,以便在發生爭議時作為維權依據。